一個叫楊樓的村子
◇胡天翔
一個字的故事,一個人的故鄉。
閱讀過鄉村字典系列小小說的讀者會有這點印象:這些以一個字做標題的作品主要寫一個叫楊樓的村子。
是的,那個叫楊樓的村子就是我的故鄉。楊樓村,豫南平原上一個默默無聞的村莊,只在以新蔡縣城為中心的地圖上,才有一塊小小的位置。寫楊樓這個村子,是因為我相信文學創作中一個觀點:熟悉的地方有風景。
對不善于虛構故事的我來說,很多作品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演變來的,而我最熟悉的莫過于楊樓這個村子了。這種熟悉是因為我喝著楊樓村甘甜的井水長大的,每當我寫到楊樓村時,那些踩著雞屎吃豆子的雞,在大鍋中冒著熱氣的蒸紅薯,夕陽下緩緩走著的老黃牛,鍘刀下四散的青草香,浮在池塘水面上吸氧的魚兒,鄉間小路上騎自行車的鄉親,如蘑菇一般聚集的打牌人……他們帶著楊樓村特有的聲音、動作、氣味兒涌來,牢牢吸引著我的目光。
選擇以一個字做標題,并不是我想用小小說來為楊樓村立傳,而是想借助某一個道具來懷念難忘的人和物。《瓜》《面》《杖》是寫童年伙伴兒和老師的,《犁》《耬》《耙》是紀念鄉村消失的農具,《井》《塘》《河》是想起了滋潤村莊的清水,而《鍋》《夯》《梁》則是我對故鄉消逝生活情景的還原。這些作品總體上是記述是回望,它們雖能喚起熟悉農村題材讀者的回憶,卻不能讓讀者對鄉村生活有更深刻的回味。關于創作,我也不想沿著舊模式復制下去,我在思索后嘗試著進行改變。在作品《豬》《牛》《羊》里,我寫了人跟家畜的關系,在靠幾畝田地自給自足的年代,家畜讓村人熬過了困難的日子,免于悲觀絕望。在作品《麥》《豆》里,我寫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人和糧食之間的關系,麥子的重量讓鄉鄰超越隔閡互諒互助,豆子的珍貴更顯姐妹親情無價。
身居城市的高樓,回望鄉村的草木,讓我更清晰地感受到故鄉的變化。人和土地的關系,時代變革對人的影響,法治化對人思維的改變,我還在繼續思索,用笨拙的筆記下楊樓村的故事和傳奇……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