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運河1935》:運河故事中彰顯家國情懷傳遞運河精神
摘要:該劇導演王延松表示,話劇《運河1935》既展現家國情懷,又反映運河精神。為還原運河風貌,創作者選取代表運河傳統特色的漁船、拱橋、蘆葦蕩等元素組成舞臺圖景。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張漫子、陳鐘昊)“四十里通惠河到了通縣吶,與那千年的古河緊相連……”在鐵片大鼓藝術家姚雪芬悠揚的歌聲中,傳遞運河精神、彰顯家國情懷的話劇《運河1935》近日在北京首都劇場成功首演。
這部歷時近三年創作而成的話劇,選取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的文學作品《漁火》和《蒲柳人家》中的人物原型,聚焦20世紀30年代的通州,講述了通州運河兒女在面臨中華民族危難、華北危急的特殊時刻,憑借樸素的愛國情懷做出抗日選擇的故事。
該劇導演王延松表示,話劇《運河1935》既展現家國情懷,又反映運河精神。主人公周勤和周瑞兩兄弟,一個為“小家”奔走,一個為“大家”執著。兄弟情與家國義碰撞出一臺好戲,描繪出當年運河兒女在民族危難中覺醒的歷程,既體現出忠義誠信的使命擔當精神,又彰顯了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講好運河故事,出品及制作方北京市演出公司邀請京津冀三地優秀創作者。“我們希望這部劇有別于通常意義上的主旋律話劇,在呈現方式上要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在內容設置上要展現大運河北端的風貌,在人物創作上要彰顯運河兒女真實的光輝人性。”北京市演出公司董事長張海君說。
為還原運河風貌,創作者選取代表運河傳統特色的漁船、拱橋、蘆葦蕩等元素組成舞臺圖景。同時,將燈光與特殊地板材質搭配,再配以專門制作的流水聲,在舞臺上創造出一條“大運河”。在服裝化妝方面,創作者翻閱大量文字和影像資料,為演員量身定制造型,使他們無障礙入戲。
據了解,首演結束后,話劇《運河1935》將開啟全國巡演。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