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師生活
摘要:作為農家子弟,這可是引為自豪的事情,按那時的話說,上學就開始吃商品糧了,我想這也是中招考試后父親極力讓報中師的原因吧,窮人家的孩子,雖然沒有上大學是遺憾,可讀中師也確實是當時跳出農門的捷徑。1985--1988是我人生中難忘的中師歲月,母校恩、同學情永駐心田!
臧放
1985年細雨綿綿的一個秋日,16歲的我搭乘一輛農用小四輪運沙車從汝河之濱來到市區,走進駐馬店師范校園。 那時是不用交學雜費的,國家全包。到財務科只交了三年的書頁費75元,領了生活用的碗、勺子、臉盆、毛巾。這75元三年也沒用完,臨畢業時學校還退了10多元呢。帶著幾件換洗的衣服和兩條洗的發白且白中透著淡淡黃色的軍被,來到寢室,開始了三年的中師生活。那棉被可是“七五·八”洪水后政府發的救助品,那床薄軍被一直蓋到1992年結婚,才棄之不用。
我們八五.五班的首任班主任是卓黎明老師。他剛從信陽師院數學系畢業,二十二三歲的樣子,一米八左右的瘦高個,白白凈凈的面龐上時時透出新教師靦腆、害羞的紅暈。 卓老師講授代數,課余時間又像一位大哥,師生關系極為融洽。
印象最深的就是1986年五一節這天他帶領我們游覽信陽市的雞公山景區了。每人兌五元錢,就包含著來回二百多公里的車費和景區門票了。天未亮,48位同學在卓老師的帶領下,一路歌聲一路風,兩個多小時來到了雞公山。那時交五角錢就可登報曉峰,在峰頂南眺長江,北望淮河,重巒疊嶂,云霧繚繞,一覽眾山小的情懷頓生心底!當時和富亮、海松、新坡、昭剛、霄漢等同學的黑白合影現在還保存完好呢,這是青春歲月、純真友情的見證啊!
2017年五一節攜家人重游雞公山,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31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年的青春小伙皆已發如雪、鬢如霜。如今的報曉峰已經封住,不讓游人攀登,說是山石風化,不太安全,對于游人來說,有點遺憾。
讀中師,沒有主副科之分。學好文化課同時,體音美、三筆字、普通話都要過關,這也是培養教師基本素質的必修課。教文化課的老師大都模糊了,可至今難忘講授樂理課還會跳民族舞蹈的沈平老師。他個頭瘦小,高度近視,眼鏡片的厚度是我迄今為止還沒有見到的,一圈一圈地,好像水中蕩起的層層漣漪。
有次樂理課上,他的眼鏡掉到地上,他只好蹲下去摸魚般地尋找,還是找不到,沒了眼鏡他和瞎子差不多,最后還是學生幫他撿了起來。我對他的身世很奇怪,這么有才華的老師,家屬怎么在學生伙上干活?這么大的年齡,孩子怎么才上小學?一次攀談,才知沈老師的父親民國時期在中央樂團任首席小提琴演奏,沈老師隨父親就讀于南京中央音樂學院。1957年,沈老師因父親原因下放到我市一個偏僻農村,等了幾年之后,才娶了一個農村老婆。
印象深的還有當時音樂教研組的組長、二胡演奏家、一頭銀發的李俊彥老師。每當看到李老師拉二胡時雙眼微閉、搖頭晃腦、陶醉其中的狀態時,聽到如泣如訴、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泉映月旋律時,總是寸步難行,嘆為觀止。一位在月光下、泉水邊訴說生活的艱辛、人生坎坷的民間藝人形象躍然腦海。
后來和李老師攀談,才知他也是遂平人,曾經師學于二胡大王、河南大學民樂系教授王壽庭先生。河大進修歸來后,分配到遂平縣豫劇團,李老師任樂隊首席指揮兼作曲,后來調入駐馬店師范學校。
閱讀之余,打球、看電影成了我的愛好。技術不是多好,但也發自內心地喜歡打籃球和乒乓球。當時學校經常舉行比賽,班與班比,寢室與寢室比,哪個寢室輸了,買幾包瓜子或幾瓶汽水大家共享,雖然就這些,大家不亦樂乎。游澤俊校長當時已是知天命之年,可在處理繁忙政務的同時還兼著一班的化學課,有時他還來到操場和同學們一起呼幾拍子,他的乒乓球打得漂亮,姿勢很是優美。
游校長屬于學者型校長,對學生沒有狂風暴雨式的訓育,都是細雨般地滋潤。他講話超有水平,在全校師生的大會上,只要他講話,會場立刻就會鴉雀無聲,不時就會傳來雷鳴般的掌聲,他從來不會看著稿子去念,都是循循善誘、旁征博引、幽默風趣,聽游校長講話真的就是一種享受。后來,游校長先后到供銷學校、市教育學院當校長,成績斐然,在我市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讀中師期間,除學雜費免交外,國家還每月為每位學生提供29斤糧票和20來元的菜金。作為農家子弟,這可是引為自豪的事情,按那時的話說,上學就開始吃商品糧了,我想這也是中招考試后父親極力讓報中師的原因吧,窮人家的孩子,雖然沒有上大學是遺憾,可讀中師也確實是當時跳出農門的捷徑。在初中期間雖說也是吃的好面,但大多時候吃的是不熟的饅頭、面糊子為主的面條,喝的是“化學”稀飯,這種稀飯既可以喝,也可以洗臉。當時家里的糧食也不是很多,也不敢放開吃。二姐比我高一屆,有時從家里帶幾個饅頭,在學校吃涼饃,喝稀飯。
臨畢業那年,附近村莊的老農每到放學時,挑著用白水煮的蘿卜或白菜來到學校,5分錢一勺,聞不到一點點油腥,就那買上一勺兩勺就是奢侈,家里本身就沒有能力給零花錢。過了短短的幾個月,來到駐師,機器做的小饅頭又香又筋,菜的品種很多,兩角一份的豆腐、一角一份的豆芽、還吃上了1元一份的小酥肉,五角一大碗的鹵面條……至今還回味無窮。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1985--1988是我人生中難忘的中師歲月,母校恩、同學情永駐心田!
作者簡介:臧放,男,漢族,49歲,河南遂平人。1985年就讀于駐馬店師范學校85.5班。從事鄉村教育二十余年,現就職于遂平縣教體局,系駐馬店市作協會員。業余所寫散文、隨筆、文學評論散見于多家報刊雜志,在2014、2015年市文聯、市作協舉辦的兩次征文活動中分別獲得三等獎和二等獎。
責任編輯:王歡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