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學

我和王店大裝的情緣

2019-12-06 09:03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劉銀霞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據了解,全國僅有山西大寧縣的抬閣和我們的大裝的設備和表演形式相似,其他省市均無。 我相信,在當地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大裝團隊的積極帶領下,王店大裝這一大型群眾性民俗文化項目,將顯現新的生機和活力,高唱凱歌走進新時代!

□丁保全/口述周玉林/整理/攝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丁保全(后排左一)和藝人們在一起。

2009年,丁保全向縣非遺普查工作者介紹王店大裝的歷史淵源和現狀。

我叫丁保全,男,回族,1949年10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王店公社(現為王店鎮)王店街,與新中國同齡。我是中共黨員,已有50年黨齡了,高中畢業文化程度。1968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泌陽縣王店公社上高中;1969年11月至1975年3月,在廣西桂林服兵役;1975年8月至1976年8月,在王店公社當小學民師;1976年8月至1986年,在王店大隊務農;1986年起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今年初退休,干了33年的村支書。

一提起俺村的民間古玩藝兒王店大裝,我就來勁了。我從小就與大裝結緣,至今已有60多個年頭了。60多年來,我和村里的爺們一樣,與大裝恩恩愛愛,分分合合,一路風雨走過來,感情越來越深。有幾次我一連幾天搞活動,忙得半夜才回家,老伴笑著說:你下輩子找個大裝過日子吧!我哈哈一笑,說:你倆一個都不能少!

近年來,根據國家有關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我們當地政府、各級文化和非遺保護部門,還有我們村里這幾代傳承人,針對我們村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店大裝,采取了一套套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大裝在新時期里得以傳承和發展。我作為該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頭。確實,在大裝的保護和傳承方面,我做了不少該做的工作,但也與街上的民間藝人們和老少鄉親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現在,我們回憶、總結一下,對大裝及其他項目今后的傳承和發展,應該有很多好處。

王店大裝是駐馬店市泌陽縣城東二十公里處、我們王店街上的藝人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大型傳統民俗表演藝術。大裝的式樣是:下有裝架,上有“弓”字型裝柱,高度以在街上高空無障礙通過為準,一般為6~7米高,7~9名青少年演員,分上中下三層固定站立。看上去,造型美觀,驚險奇妙,肅穆壯觀,引人驚嘆。其整個制作程序是:一是安裝好裝架裝柱;二是制作道具,根據不同的劇目和劇情的需要,制作不同的道具,用彩紙繡出各種彩花和繡球,裝扮大裝。三是演員化裝成劇情人物,身著戲裝。四是搭建兩層施工架,把演員固定在大裝上等。由于大裝是俺村的專利,具體細節不便說得太明了。

出演時以行進展示為主,前面有銅器(鑼、鼓、镲)開道,每架大裝各有兩架皇杠護駕。皇杠就是過去給皇上進貢的禮品盒,兩人抬一架,上邊裹有蟒袍玉帶,戴有銅鈴。每架大裝上有兩個人手拿長桿卡子,以保護裝上演員之用。每架裝需要制作人員、演員、保護人員等20人。另有敲打銅器人員、司機或推拉人員等。

在泌陽縣,有句俗語稱:“東關的獅子,西關的龍,還數大裝最有名。”我小時候常聽大人們這樣說,對大裝產生了崇敬心情。街上的老人們回憶說:王店大裝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是隨著本地古老的祭祀活動逐漸形成的。傳說大裝興辦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民初,算起來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是真正的古玩藝兒。據說由當時王店街藝人張、寧兩大家子,學習山西大寧民間“抬閣”技術,移植演變而成。古時用來祈求國泰民安,百姓樂業,一代代傳承,直到今天。過去,每年演出時,由本地各商行、三金行、牛行、糧行等出資組織演出,劇團出道具,染坊出布,廣大群眾積極參加,動輒上百人。后來由村委組織,傳承人操辦、制作,廟會上出資演出。演出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萬人空巷,好不熱鬧!

我曾看過有關資料記載:王店街始建于南宋時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素有“水流二府”之說。古時此地建有天爺廟、祖師廟、火神廟。為保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每年陰歷正月二十,鄉親們都要在火神廟舉辦古剎大會,一為祈求神靈保佑,二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物資交流。當時,光顧大會的東有確山,西有唐河,南有桐柏,北有舞陽等地的數以萬計的游客,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販和各色藝人。

我小時候,當時廟會上有大戲、馬戲團、雜技等各種傳統曲藝節目,還有許多古事。古事包括:大裝和小裝、舞龍燈和抬皇杠,還有舞獅子、玩雜耍、踩高蹺、劃旱船等。當時,還有各種小吃、各類商品、各類土特產,多啦。每到逢會,各色人等,三教九流,人頭攢動;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到中午時,大約有幾萬人之多。縣里非遺保護中心主任、作協主席周玉林等專家們曾經寫文章說:當時,中原文化、荊楚文化、伊斯蘭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王店街相互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而又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也為王店大裝傳承提供了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后,我十多歲,已上小學。因我對大裝情有獨鐘,每到出大裝時,星期天,我就跟在演出隊伍后面走,圍著看,心想,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學會捆裝、出裝。后來,我終于參加了大裝表演活動,并跟著老藝人去捆裝(給表演者上裝),搞服務,忙得不亦樂乎。這一切,給我的少年時代留下了許多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王店大裝停演了十幾年。這十幾年里,我先在廣西當兵五六年,后回來當民師、種地。農閑時,我經常和老藝人們扯大裝的事兒。但在當時的形勢下,誰也不敢輕易行動。

有關專家認為:王店大裝為三層高架大型彩裝,簡稱為大裝,屬社火抬閣類大型傳統民間藝術,是一種融戲劇造型、傳統舞蹈與雜技娛樂表演于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幾百年來,大裝成為本地社會民生和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觀。

在過去,王店大裝是用大型方桌或多根抬桿捆綁而成。表演者身著戲裝,垂直分為上、中、下三層,表演者在上下、左右站立,固定在裝柱上方,可以轉動,以表演折子戲為主,多為傳統造型劇目。出演時,一般三架大裝,每架裝出演一次為一出戲劇節目的劇情,裝上所有人員,按照傳統戲曲舞臺人物化裝,身著戲裝,戲劇臉譜,化裝成不同的造型;下面抬座的人也是身穿彩衣,按丑角化裝。劇目有《穆桂英下山》《楊八姐游春》《八仙過海》《真假牡丹》,《白蛇傳》中的《斷橋》《西游記》中的《蟠桃會》等。

本地人都知道,王店大裝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幾百年的歷史過程,經過傳承和發展,才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本土風格:造型典雅,形式驚險,扮裝優美,加上鏗鏘有力而又有節奏的吹打樂相伴,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大裝的內容形式獨特,人物裝飾以古戲裝為主,每架大裝均有一主題,把青少年和兒童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和葉面,多者10余人,高可三層數丈,并按戲劇情節,作出亮相姿勢。大裝每每出演三至五架不等,有近百藝人參與,各有分工,以巡游展示為主,主要讓觀眾看到演員像是騰云駕霧、凌空站立,奧妙無比。表演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氛圍熱烈。每每春節及物交會期間出演,引來數以萬計的群眾圍觀欣賞。我們在場的藝人們,都很興奮,整個過程高興得合不攏嘴。

據有關專家研究,王店大裝生長于我們泌陽王店,并深深扎根于當地民間,植根于泌陽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幾百年來經久不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獨特性,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當地文化的繁榮發展、活躍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欣賞和科研價值。作為大裝傳承人,我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王店大裝表演時,大街上人山人海。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戶戶分了責任田,人們都忙于干農活,只是在農閑時,我們才會想起停演多年的大裝。

一天,青年藝人張曉明在走鄉入戶收購生豬時,發現一農戶家里存放著一個大裝鋼架。這是繼“文化大革命”之后,大裝停演以來,第一次出現有關大裝的信兒。這些年來,大裝的藝人們都因生計而忙碌,各類大裝道具毀壞、服裝丟失,王店大裝這一民俗古事幾近失傳。張曉明激動地找到我,說發現了大裝架子。當即,我們就找來白天增、陳順旺等幾名老藝人。大家商議集資把這個大裝鋼架收回來,復演古老的大裝藝術。為使此項民間藝術重見天日,我挨家挨戶地跑,并倡議村民集資。我先賣了家里唯一的老母牛,將賣牛款近400元全部捐出。村民被感動了,紛紛捐款,幾十家共捐款3000多元。我們用這筆錢,購買了演出用的設備和服飾等。

1981年至1985年,春節期間,大裝還是和過去一樣,用人抬、行進展示,需要很多勞力才行。1985年冬天,農閑季節,大家準備來年大裝演出的事。當時我想,大裝能否用拖拉機拉著表演呢?這樣能省好多人力呢。于是,我就先試著自己做模型,量尺寸,自費買來木材,又請來木工,對大裝木制底座進行了改良,把早期的16人抬,改為把大裝架子固定在拖拉機車廂里,讓一個大人站在鋼架上面。試運行成功后,我們一氣做了三架大裝的裝架子。通過試驗,效果很好,既安全,又減少了勞動力,老少爺們都說好。就這樣,在全面掌握了大裝架子的技術后,我又聯系老藝人白天增、陳順旺、周德明,加上楊方、白金亮、張曉明、吳相臣、陳明聚等人,重新組建王店大裝演出隊伍。

演出隊成立后,陳順旺從鐮刀廠要賬時,要回了抵賬的一個大裝鋼架,他又把這個鋼架,捐給了大裝隊。我負責大裝團隊組建和演出的全面工作,白天增負責服裝道具的研發和制作,陳順旺、周德明、張曉明、楊方、白金亮、吳相臣、陳明聚等負責裝架及大裝裝潢等工作。大家分工協作,自己動手制作,并組織群眾訓練。藝人們省吃儉用,又集資了數千元。春節期間演出時,萬人空巷觀看的盛況,讓許多中老年人至今記憶猶新。

1986年,我當上了村支部書記,對王店大裝更上心了。每年春節期間,我們都會組織這百人左右的隊伍進行表演。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們對傳統表演形式漸漸疏遠,大裝受到了挑戰和沖擊。雖然如此,我們每年仍組織表演隊伍,堅持在王店街上或者泌陽縣城進行表演。這樣,一晃又是十幾年過去了。

跨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很重視。在縣文化部門和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身為村支書的我,又和白天增、陳順旺等藝人們熱心組織,11戶群眾捐了一萬余元,共建造了4臺裝架,下面都裝上輪子,改造成另一種拖掛型,用四輪拖拉機車頭拉著。過去,把演員固定在裝柱上,需搭建兩丈高的腳手架,限制了大裝的活動范圍。2011年,經過研究設計,我們把固定腳手架改為活動腳手架,方便開展活動,并一改過去大裝上演員表情呆板、手足僵硬的弊端。

在2010年、2011年、2012年泌陽縣春節文藝匯演中,我們的大裝連續三年獲得第一名。縣文化局給我們買了2萬元的古戲裝。每年春節過后,王店街上大興傳統火神廟會,每天來此地的群眾不少于10萬人。我就利用這個機會,盡管很難,也要走東家、串西家,花錢找藝人,組織幾架大裝巡演,無償進行宣傳展示,擴大王店大裝的影響。而為此,我家欠下了不少外債。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每年春節期間,和過去一樣,大裝都能吸引周邊鄉鎮,乃至幾個市縣的游人和客商。大裝的內容和形式也豐富了,人物裝飾以古戲裝為主。《河南日報》農村版、河南電視臺等、河南文化網、《駐馬店日報》等二十多家媒體進行了大力宣傳。現在,隨便在網頁搜索“王店大裝”幾個字,便會出現成批的相關宣傳文章和圖片資料。

我作為村支書和大裝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曾幾次自愿出資近兩萬元,組織村民挽救復演大裝。每次開展活動,我都跑上跑下,從組織、捆裝,到出游、巡演、服務,明確分工。近40年來,在大裝制作和演出過程中,我起到了被專家們稱為“核心”的作用。此外,我總是利用開展活動的機會,對青少年進行培訓,手把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教他們,使這些青少年能獨立站出來,參加大裝的表演隊伍。每次活動下來,我都累得像害了場大病,瘦幾斤,心腦血管病會加重,必須服好長一段時間的藥。但我心里很得勁,很美,認為很值得!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王店大裝被泌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和陳順旺、白天增、張曉明、白金亮、楊方等人,先后被縣文化部門公布為大裝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9月,大裝又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全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和陳順旺公布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在縣非遺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周玉林的辛勤努力下,2015年9月,大裝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又被省文化廳公布為大裝的省級傳承人。2016年1月,王店村被河南省文化廳評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這是我們取得的又一塊“金字招牌”。

2017年,在市縣文化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周玉林主任的努力,從河南省文化廳、財政廳申請了6萬元的專項保護經費。這可是我們王店大裝第一次見到這么多錢呀!按照保護工作計劃,用這批資金,給我們增添了一批嶄新的古戲裝和表演道具,修繕了傳習所的房子,改造了四架拖掛型大裝為人力推拉型,同時又增添了三架中裝,為大裝表演隊換了裝備。

當年,由周玉林編著的《王店大裝》畫冊出版了,由周玉林、劉藝、周一渤三位市縣里知名攝影家拍照,上面刊登了大裝歷史和當代表演的圖片以及傳承人圖片150余幅,村里老少藝人都在畫冊里,大家看到后喜得合不攏嘴。省文化、財政部門也沒有忘記我,幾年來,每年給我個人撥發數千元的傳承補助經費,我都花在大裝上了。

近三年來,我們每次出演四至七架大裝、中裝不等,近百人各有分工。眼下,大裝影響已經擴大到泌陽周邊縣市,每年都能接到幾次演出邀請。去年以來,我們先后在老樂山、盤古山、賈樓、二鋪、馬谷田、沙河店、縣城等近10個景點、鄉鎮演出,受到男女老少觀眾的歡迎。

我們還利用農閑季節,開展培訓和傳習活動,手把手地教年輕人,培養了陳同聚、丁兵、王金勇、宋偉等一批青年,現在有十幾人成了王店大裝演出活動的骨干力量。

為適應、做好新時代下大裝的傳承工作,雖然我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病,但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2017年11月,我在鄭州參加了由省文化廳舉辦的、為期一周的非遺傳承人培訓班;2018年11月,我又在駐馬店參加了由市文化部門舉辦的、為期6天的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并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作為“王店大裝”健在的傳承人中的代表,幾十年來,我對大裝比對自己的親人還要親。多年來,我不但收集整理該項目的演出和傳承人圖片、報刊文字及視頻資料等,還保存了幾套過去大裝的表演設備及以前的表演服飾數十件。我收集的圖片資料有3000余張,還有大量的文字、視頻資料及報刊文章等,為王店大裝今后的傳承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近兩年,經過努力,王店大裝以傳承和發展為方向,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在研發、演出、管理和訓練等方面制定了全面的規則和標準,在表現形式上也經歷了人抬、拖拉機拉、手推車推拉的演變,帶動了更多群眾參加。每年參加演出的人有黨員,有外出務工人員,有生意人、國家工作人員,更多的是本村群眾,他們不圖回報,不計經濟損失,只為了大裝事業的傳承發展而執著。這些,展示了我們大裝人薪火相傳、永世不滅的精神!

據了解,全國僅有山西大寧縣的抬閣和我們的大裝的設備和表演形式相似,其他省市均無。現在看上去大裝紅紅火火,很是興盛,但是,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王店大裝也同樣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和沖擊。近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此項目雖有所傳承,但近百名藝人隊伍,包括青少年學生,實在難以組織,開展活動費用較大,又很難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大裝目前狀況依然不樂觀,保護工作異常艱巨,任重而道遠。

黨和政府近年來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傳承措施,使很多即將滅絕的非遺項目起死回生。作為一個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作為一個民間藝人,我今后要繼續團結、引導當地的老少爺們,特別是王店大裝的傳承人,成為一個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正如白天增師傅所說:“大裝是祖輩傳承下來的,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

我相信,在當地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大裝團隊的積極帶領下,王店大裝這一大型群眾性民俗文化項目,將顯現新的生機和活力,高唱凱歌走進新時代!

整理人簡介:

周玉林,又名周豫琳,1966年生,中共黨員,副研究館員,出版文史、文學著作近十部。現任泌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泌陽縣作家協會主席。系泌陽縣第七至第十屆政協委員,市、縣政協特聘文史研究員,泌陽縣第五至第十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被吃奶跟添下面视频| 日本一在线中文字幕天堂|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色视频在线| 女人与公拘交酡过程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japanese酒醉侵犯| 日韩在线视频第一页| 国产又黄又爽胸又大免费视频| 一级做a爱片特黄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动性行为网站免费| 名器的护士小说| www视频在线观看| 女生张开腿让男生通|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男人j桶进女人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无限韩国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极品大学生酒店| eeuss免费天堂影院|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老婆~我等不及了给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日本人强jizz多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浪荡女天天不停挨cao日常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青青青国产成人久久111网站| 国产青青在线视频| 七次郎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晚上一个人看的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