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內空氣污染引行業高度重視 形勢不容樂觀
摘要:據了解,這些車型能夠成為該細分領域的翹楚,得益于其通過在車內空氣質量控制方面的深入工作,車型有關異味的投訴量相對較低;
12月1日,第十三屆環境與發展論壇舉辦期間,第四屆車內環保發展論壇作為分論壇同期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通過視頻介紹了在車內環保領域的研究成果。
車內環境治理有了“專委會”
當前,我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面臨不少挑戰,形勢不容樂觀。在汽車消費領域,侯立安院士表示:“近年來,人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逐年提升,車內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行業和汽車企業的高度重視。”
基于上述現狀,由國家生態環保部中華環保聯合會批準,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組建的“中華環保聯合會車內環保專業委員會”(以下稱專委會)在論壇上正式成立。衛宏副主席宣讀《中華環保聯合會車內環保專業委員會成立批復文件》。專委會名譽主任為侯立安院士,主任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賀泓,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車質網常務副總裁李熙等六人任副主任。
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 宋廣生
據宋廣生介紹,專委會成立后,將在行業智庫、人才培訓、技術交流、信息發布、消費指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車內環境。
車內空氣質量已成為高感知領域
公安部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汽車保有量2.5億輛。而根據車質網董事長助理劉先林的介紹,車內異味已經成為2010年至今年10月,十大汽車質量熱點問題之一。
在主機廠角度,北汽研究院李俊賢表示,整車廠商對有機揮發物的控制和測量有數值的體現,相對容易控制,但異味涉及消費者主觀體驗,很難把控,而且其感知甚至可以導致企業的召回。
為什么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如此敏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馬金珠博士認為,這與消費者在車內的時間越來越長密切相關。“人一生在半密閉空間度過的時間約占90%,而這其中,車內空間的占比為5.5%。”馬金珠博士強調,這是一個早先的統計,目前消費者停留在車內的時間正在逐年增加。在如此趨勢之下,“車輛本身制造、車內裝飾、異味、霉菌細菌及發動機燃燒這5個污染源就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侯立安院士表示。
北京理工大學車輛與機械學院 葛蘊珊教授
那么,如何在消費者深度關切的車內空氣質量方面實施監管?北京理工大學車輛與機械學院葛蘊珊教授認為,應從國六車型生產一致性方面的企業信息公開、明確車輛檢測時間及限值要求、環保一致性檢驗要求、環保召回管理及進口車輛管理要求這6個方面著手。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可檢測司工業和消費品檢測機構處處長王瑩則表示,監管部門正在通過檢驗檢測機構管理的高效化,為車內空氣質量的檢測和提升提供保障。
整車生產企業方面,在李俊賢看來:“目前主機廠越來越重視車內空氣質量控制,包括北汽在內的一些整車廠商已經開始進行‘氣味設計’,從主觀感受方面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未來這項正向設計的技術發展趨勢是從本能層到情感層,在2025年左右,為消費者提供集‘聽、聞、觸、看’于一體的智能化生態座艙。”
首批標桿品牌及產品出爐
首批車內空氣質量控制示范車型授牌儀式
論壇上,中華環保聯合會車內環保專業委員會、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及車質網還揭曉了車內空氣質量控制示范車型,它們分別是上汽通用別克GL8、漢騰V7、上汽大眾全新一代帕薩特、上汽大眾斯柯達新速派。
據了解,這些車型能夠成為該細分領域的翹楚,得益于其通過在車內空氣質量控制方面的深入工作,車型有關異味的投訴量相對較低;另外,這些車型還經受住了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監督管理中心的檢測,數據達到相關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示范車型在獲得國家級檢測機構及消費者的雙重認可的背后,更代表了一種趨勢。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陳士華所說,雖然今年車市可能會有8%-9%的下滑,但考慮到明年將不會再有國六提前實施等突發性因素影響,對2020年的預測不必那么悲觀,我國汽車年銷量也會在一段時間后再次實現正增長,出局者不是因為消費需求不旺,根本原因來自企業自身的技術,對車內空氣質量的管理就是涉及的技術領域之一。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