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農場 扶貧大平臺
摘要:于是,姚艷群把準備買房的錢拿出來,投資農場,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廠房,又注冊了九龍邯賦農產品經銷公司,把當地的芝麻油、芝麻葉、紅薯粉面、紅薯粉條、紅薯葉、紅薯干、蘿卜干、蜂蜜等土特產在網上銷售,受到各地客商的歡迎,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鄭州等城市。
記者劉華劉仁忠弓華靜
在汝南縣金鋪鎮政府東北方向5公里處,有一家耿莊村邯賦家庭農場,主要從事傳統的農業種植、農產品深加工及銷售。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金鋪鎮邯賦農場。農場主叫姚艷群,是耿莊村的婦女主任,年僅29歲,白凈瘦弱。她告訴記者,邯賦農場自2017年建成已幫助17戶貧困家庭甩掉了貧困帽子。
提起姚艷群,汝南縣金鋪鎮耿莊村的父老鄉親無不稱贊:“別看艷群是農村人,她敢想敢干,還總為俺老百姓辦好事。”
“我也出生在農村,兒時的貧窮、曾經的困苦、父母的辛勞,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驅使自己下決心,要努力、要進取,改變這種貧窮的狀態。”姚艷群說。
姚艷群懷揣著夢想,18歲就到外地打工,經過打拼,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她還是放不下生她養她的家鄉,毅然放棄外地優厚的工作待遇,回鄉創業。
汝南縣北部鄉鎮,土壤含有多種礦物質,盛產高品質紅薯,當地生產的紅薯含水量少、淀粉含量大、甜度高,方圓百里享有很高的聲譽。為了便于儲存,當地群眾都把紅薯加工成粉面,然后做成粉條。村民采用傳統工藝,純手工制作的紅薯粉條,不含添加劑,彈性強、久煮不爛,清香可口、口感爽滑。
姚艷群看準了這個商機,也為了傳承當地傳統的粉條制作工藝。2016年,姚艷群從群眾手中流轉了本村低洼處的150畝黑土地,準備發展傳統種植,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姚艷群的這種想法立即遭到家人和鄰里的反對:“你沒種過地,也沒技術,不要瞎折騰了。黑土地里能生金?”
各種規勸和質疑,沒能阻擋姚艷群從黑土地里淘金的信心。當年,她種下的150畝紅薯取得了大豐收,看著堆成山的紅薯,一家人高興壞了。可天公不作美,恰遇連陰天。看著堆成山的紅薯要爛掉,姚艷群心急如焚,這么多的紅薯咋辦?用手工加工粉面,得弄到猴年馬月呀?
開弓沒有回頭箭。姚艷群又投資3萬元買來了粉面機,很快自家的紅薯就加工完,又免費為當地群眾加工紅薯近千畝,不但解決了自己的難題,也為群眾辦了件大好事。當年,僅加工紅薯一項就掙了8萬元,加上加工粉條的收入,一年凈掙20多萬元。
姚艷群嘗到了創業的甜頭,信心大增。當地盛產芝麻、紅薯、芥菜等農產品,芝麻葉、芝麻油、芥菜、紅薯葉、紅薯梗都是城里人喜歡吃、卻又不好買到的好東西。如果把這些農產品供應到城里,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豐富了城里人的餐桌,豈不是一舉兩得。
說干就干。姚艷群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多種經營。
姚艷群的丈夫楊賀在外打工時積累了豐富的網絡營銷經驗。于是,姚艷群把準備買房的錢拿出來,投資農場,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廠房,又注冊了九龍邯賦農產品經銷公司,把當地的芝麻油、芝麻葉、紅薯粉面、紅薯粉條、紅薯葉、紅薯干、蘿卜干、蜂蜜等土特產在網上銷售,受到各地客商的歡迎,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鄭州等城市。
2018年春季,耿莊村“兩委”換屆選舉,姚艷群高票當選為耿莊村婦女主任。當選為村干部后,姚艷群感覺自己責任更大、擔子更重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想法也更強烈了。
她首先想到了利用自己的農場,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貧困群眾不懂技術,姚艷群夫婦就手把手地教他們。貧困戶楊長山,今年61歲,老兩口都是殘疾人,到邯賦農場打工兩年多了,每天都有120元左右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老兩口也脫貧了。
如今,姚艷群的粉條加工企業每年可以加工近3000畝紅薯,結合良好的銷售網絡,使當地的農副產品成了城里人眼中的“香餑餑”。邯賦家庭農場成了助推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一個重要平臺。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