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為遷徙候鳥打造宜居“驛站”
摘要:公園成為包括黑鸛、白琵鷺在內的各種鳥類活動棲息的天堂,駐留鳥類約80多種。據介紹,自2013年起,民勤縣先后與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合作,啟動“民勤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荒漠濕地資源保護與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等科技項目。
新華社蘭州11月18日電(記者白麗萍、周圓)王佳河每天都要帶著相機和記錄表去濕地監測他的“寶貝”——白尾海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水庫建起的第二年,有8只白尾海雕每年都棲息在這兒越冬。”為了這些“寶貝”能順利停留,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人員王佳河在濕地公園已經干了6年的護鳥工作。
“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現在是國際上中亞和東亞到澳大利亞兩條鳥類遷徙線路上重要的棲息地和營養補給地。這里棲息鳥類數量多時有近2萬只。2014年監測中首次記錄大天鵝96只,現在已增加到200多只,其中監測到編號為1T37和1T46的2只環志大天鵝已連續5年在公園內越冬,且停留時間長達5個月。”王佳河說。
經過不斷生態修復,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面積已達3238.6公頃,保持了較為原始的濕地景觀,植被以蘆葦、水燭、藨草、賴草為主。公園成為包括黑鸛、白琵鷺在內的各種鳥類活動棲息的天堂,駐留鳥類約80多種。
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2012年獲批建立,地處甘肅省民勤縣城以南30公里處,總面積6174.9公頃,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濕地恢復重建區、濕地宣教展示區、濕地合理利用區等4個功能區,是典型的干旱區濕地生態系統特性。
近年來,當地政府根據自然條件、資源狀況、人文景觀,以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保護鳥類資源為出發點,采用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模式。目前已累計恢復庫塘及沼澤濕地4107畝,并改造修建濕地巡護道路54公里,新植胡楊林10000畝,營造以胡楊、紅柳為主的生態植物護岸帶754.6畝,在濕地公園外圍緩沖區營造生態植物護岸帶和外圍生物隔離帶4000畝。
據介紹,自2013年起,民勤縣先后與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合作,啟動“民勤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荒漠濕地資源保護與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等科技項目。同時,劃定濕地保護紅線,提升水質,禁牧并圍欄封育,建設隱蔽地,擴大鳥類活動范圍,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修復制度體系,為長途遷徙的候鳥打造出一個宜居“驛站”。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