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號”別成為攜號轉網的“自留地”
摘要:“靚號”背后的強制消費問題作為歷史問題,應該在目前的攜號轉網改革當中一并破解掉,而不是反過來,作為不能夠順利攜號轉網的理由。工信部為此印發《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在提供攜號轉網服務過程中,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阻止、拖延向用戶提供攜號轉網服務。
沈彬
“靚號”背后的強制消費問題作為歷史問題,應該在目前的攜號轉網改革當中一并破解掉,而不是反過來,作為不能夠順利攜號轉網的理由。
三大電信運營商即將于11月底在全國推行攜號轉網服務,之前工信部三令五申不得對轉網設置障礙。然而,備受爭議的手機“靚號”(吉祥號)轉號問題還是浮出了水面,成為妨礙轉網的最后的“土圩子”。
有的消費者是因為當初申請靚號時,合約動輒要到2050年,因而被要求支付違約金,才能攜號轉網;而有的消費者的手機尾號是6666的號碼,在聯通原本不算是“靚號”,但轉入中國電信之后就算“靚號”,被要求“每月保底消費599元,預存話費24000元”。
原來的合約期沒有滿,所以轉網的時候就必須要支付“違約金”;轉網之后是新客戶,就得遵守新的運營商的“契約”……這些話其實似是而非,是打著合同的名義,固化之前運營商對于所謂“靚號”的不公平的、單方面的規定。而這些規定假借合同的名義,割裂原本統一的電信市場格局,阻礙了市場正常競爭。
首先,運營商單獨區別出所謂“靚號”資源,強制消費者必須接受月最低消費、高額預存話費等苛刻要求,本身就是缺乏法律依據的。
2018年9月,原安徽省工商局分別約談安徽三大通信運營商,明確“在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下,從國家碼號資源中劃分出所謂的‘靚號’”,并據此與消費者簽訂格式化協議,涉嫌違法。
其次,根據運營商提供的“靚號”格式合同,合約年限動輒長達三四十年,有的長達99年,甚至終身不得更換套餐。這到底是電信服務合同,還是在簽賣身契?因為選了原先某家電信運營商的“靚號”,結果就一輩子都不能夠換電信服務商,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把生意做成了“婚姻誓約”,這是剝奪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消費者的選擇權,也屬于《合同法》所規定的顯失公允的合同。
所以說,目前“靚號轉網”的問題,并不是消費者單方面違約,提前解除了合同,該不該賠違約金,該賠多少違約金;相反,是之前運營商附加在“靚號”上的種種月最低消費、消費期限,其正當性和合法性本就存疑。
“靚號”背后的強制消費問題作為歷史問題,應該在目前的攜號轉網改革當中一并破解掉,而不是反過來,作為不能夠順利攜號轉網的理由。過去的積弊不是作為保留積弊的借口。
今年11月底前要在全國全面實施攜號轉網,這是中央做出的戰略部署。工信部為此印發《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在提供攜號轉網服務過程中,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阻止、拖延向用戶提供攜號轉網服務。電信行業此輪改革大動作,就是要通過充分賦權消費者“用腳投票”,來打破既有的電信市場藩籬,讓用戶擁有更多自由選擇權,推動通信運營服務領域的不斷市場化。 所以,推進攜號轉網,不再人為設置障礙,并不是簡單的方便消費者的議題,還涉及到整個電信領域的市場化推動。
所謂“靚號”“吉祥號”,不是電信運營商的“自留地”,碼號資源本來就是國有的。電信運營商應改變“躺著賺錢”的心態,多想想怎么用高質低價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這才是市場生存制勝之道。
(作者系知名評論員)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