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強力推進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紀實
摘要:申報“河南省戲曲之鄉”和“中國戲曲之鄉”,基礎雄厚、大有作為 在“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圓滿落下帷幕之際,2019年7月,省文聯、省劇協向駐馬店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同意黃河戲劇節永久落戶駐馬店的函》,認為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戲劇事業,是聞名遐邇的“豫劇之鄉”,...
戲曲之花 開遍天中
——我市強力推進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紀實
圖為2018年10月9日,“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省、市院團)在駐馬店隆重舉辦,省、市領導出席開幕式并按動啟動球。記者 弓華靜 攝
為繁榮和發展戲曲事業,2019年4月6日,我市特邀請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設立駐馬店工作站,省、市領導出席啟動儀式。
圖為2019年7月2日,“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縣區級暨民營院團)繼續在我市舉辦,共有20臺大戲在我市精彩上演,省、市領導出席開幕式。
圖為2019年9月30日,市文聯聯合經濟開發區組織了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豫劇精品萬人演唱活動,成功創造了“最多人同唱豫劇”吉尼斯世界紀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戲曲事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自覺踐行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來抓,全市戲曲事業發展呈現令人振奮的可喜局面,成功申報了“河南省豫劇之鄉”,上報了“河南省戲曲之鄉”,積極申報“中國戲曲之鄉”;圓滿舉辦了“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省文聯、省劇協批復黃河戲劇節今后永久落戶駐馬店,并努力打造成為一個國家級的文化盛會,駐馬店市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的態勢強勁,正由戲曲大市向戲曲強市邁進。
天中文化博大厚重,戲曲文化源遠流長
駐馬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人類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地處華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核心圈,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稱。這里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盤古創世紀活動的核心區域,是軒轅黃帝夫人、絲綢紡織鼻祖——嫘祖的故鄉,是古蔡國的發源地,孕育出盤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陽文化、車輿文化、嫘祖文化、冶鐵鑄劍文化、女媧文化、絲綢文化、驛站文化等燦爛文化。人文始祖伏羲在蔡水之濱,觀天象,察人事,創制八卦;黃帝正妃嫘祖在西平繅絲制衣,開啟了人類采桑養蠶、男耕女織的時代;奚仲在平輿制造車輿,開啟了人類走向遠方、上下求索的漫漫征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在西平著書立說、宣揚法治;千古一相李斯從上蔡起家,輔助秦始皇殲滅群雄、統一六國;發祥于上蔡的重陽文化,開啟了九九登高、孝老愛親的優秀傳統;戰國時期,西平的冶鐵鑄劍技術代表著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兩漢時代,召信臣、杜詩等賢臣良吏在這里興修水利、造福八方,留下了“召父杜母”的美譽。特別是在兩漢時期,這里置為汝南郡,當時汝南郡在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上都是超級中土大郡,猶如今天的“北上廣深”,涌現翟方進、陳蕃、許慎、許靖、許劭等一大批重臣名士,史稱“汝半朝”,引領了大漢王朝的一代風尚,留下了“汝潁多奇士”的贊譽。這里還哺育了干寶、范縝等一批歷史名人,近現代留下了劉少奇、李先念、楊靖宇、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的足跡,更沉淀了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世代傳頌的歷史典故、爭奇斗艷的文藝瑰寶、斑斕多姿的民俗節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說“兩手一摸春秋文化,雙腳一踩秦磚漢瓦”。
駐馬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至圣先賢們為我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傳奇。春秋時期,在今天上蔡、汝南一帶的蔡地興起的“蔡謳”,被稱為戲曲音樂的源頭,兩漢時期傳入宮廷;西漢時期,汝南人桓寬整理的專著《鹽鐵論》,首開中國劇作范式之先河,被郭沫若先生認為“走向戲劇文學的發展”,比宋金時期《西廂記諸宮調》早了1000多年;早起源于南朝梁代的宮廷樂舞《老胡文康》有汝南人周舍“上云樂”中的歌舞;在中國戲曲走向成熟的宋、元雜劇時代,就有元代最著名的雜劇作家西平人李好古,他創作了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被稱為志怪小說鼻祖的新蔡老鄉、晉代人干寶創作的《搜神記》寫了500多個傳奇故事,至今仍為戲劇創作提供著豐富的土壤。原創于汝南的卷戲,成長于汝南的羅戲,起源于汝南的羅卷戲,到了清代演出紅火,被稱為河南豫劇源頭,是河南地方戲發展的里程碑。
歷史上曾有20多個劇種扎根、成長在駐馬店,如京劇、評劇、河北梆子、漢劇、花鼓、豫劇、越調、曲劇、道情、宛梆、二夾弦、太平調、卷戲、羅戲、羅卷戲、絲弦道、杠天神等。其中,杠天神、打蠻船、四塊瓦、哼腔小調、淮河道情、燈戲是我市也是全省唯一的稀有劇種。同時,中國戲曲有很多劇目取材于駐馬店的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李天保娶親》《天仙配》《四進士》《桃花庵》《古城會》《藍橋會》《平蔡州》《楊靖宇》等。清代光緒年間,我市平輿人萬道同不僅創立了“絲弦道”新劇種,而且一生新編或改編了230多部(個)劇(曲)目,至今仍在不斷上演的有《李豁子離婚》《柜中緣》等。
歷史發展到20世紀,被譽為“現代豫劇之父”的樊粹庭改寫了河南豫劇的發展史,樊粹庭對河南梆子這一普通地方劇種實施了全方位的改革,豫劇由此脫胎換骨,實現了質的飛躍。他一生新編或改編的劇目有60多個,至今仍有很多劇目盛演不衰。他的作品主要有《滌恥血》《三拂袖》《義烈風》《凌云志》《女貞花》《洛陽橋》《紅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王佐斷臂》《宋景詩與武訓》等,深受戲迷朋友的喜愛,影響深遠。樊粹庭本人也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河南的關漢卿”。
圓滿舉辦“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盛況空前、影響巨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戲曲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弘揚了民族藝術、傳承了戲曲文化,創作了一批具有較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豫劇精品劇目,有《搶來的警官》《忠誠衛士》《楊靖宇》《飄揚的紅絲帶》《法官媽媽》《陳蕃》《嫂娘·大娘·親娘》《桃花村》等,先后有《搶來的警官》《楊靖宇》《飄揚的紅絲帶》《桃花村》等劇目獲得中宣部和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大型古裝豫劇《皇家驛站》和大型豫劇現代戲《嫂娘·大娘·親娘》分別榮獲河南文華大獎,《忠誠衛士》《陳蕃》《皇家驛站》和《德孝情》等劇目先后赴京演出。同時,培育了汪荃珍、吳素真、苗文華、常俊麗、張付中等戲曲界名家,常年活躍在省內外舞臺上。
多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等文藝惠民活動,不僅活躍了基層文化生活、傳承了戲曲文化,還在全市營造了良好的戲曲文化氛圍。目前,我市共有劇團346個,其中國有劇團10個、民營劇團86個、民間班團250個,從事戲曲表演的專業藝術人才8800多人,年演唱場次近20萬場,并涌現了一大批戲曲愛好者,我市正在從戲曲大市向戲曲強市邁進。借助這一良好的戲曲基礎,我市成立了樊粹庭豫劇文化促進會,并以樊粹庭為依據成功申報了“河南省豫劇之鄉”;在我市“以文化城”的建設中,還增添了南有“皇家驛站”、北有“豫劇小鎮”的規劃,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成為我市亮麗的文化名片。
時針撥轉到2018年10月9日晚,由河南省文聯、中共駐馬店市委、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劇協聯合主辦,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駐馬店市文聯具體承辦的“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在駐馬店市會展中心開幕。省政協原主席、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原書記、原副主任、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劉春良,省委原常委、省紀委原書記尹晉華,省軍區原司令員盧長健,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蔣篤運,省政協黨組原副書記、原副主席張廣智等領導和市領導陳星、朱是西等出席開幕式,并觀看了首場演出。由我市精心打造的豫劇《皇家驛站》作為首場演出,成功拉開了“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的帷幕。
在10月9日~26日“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第一階段演出期間,來自北京、上海、新疆以及我省14個地市的25臺精彩紛呈的優秀劇目參賽,給天中人民奉上一場戲曲盛宴。這些劇目中,《皇家驛站》《丹水頌》《老村里的新故事》《丑娘》《天下清德》《信仰》《戈壁母親》《孔子》《一家親》等劇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現實題材劇目緊貼時代,歷史題材劇目視角獨特,整體反映了近兩年來戲劇創作的良好態勢。
“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第一階段還有兩大亮點:一是首次將省、市院團與縣區級暨民營院團分開評獎,2019年7月舉辦的縣區級暨民營院團演出,為縣區級暨民營院團提供更大的展示平臺。二是豐富了黃河戲劇節內容,活動期間舉辦了黃河戲劇論壇、河南省戲劇高端人才(導演)培訓班等,全國的30余位戲劇界專家參加了黃河戲劇論壇,為戲曲界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第一階段期間,有數百萬觀眾在現場或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了演出,觀眾熱情空前高漲,再次體現了戲劇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戲劇這個永恒的主題。戲劇節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不僅為廣大群眾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戲劇文化盛宴,還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本屆戲劇節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劇目精彩紛呈。戲劇節期間,25臺劇目精彩上演,涵蓋了京劇、豫劇、曲劇、越調、淮劇、話劇等劇種。二是內容豐富多彩。本屆戲劇節期間,舉辦了河南省戲劇高端人才(導演)培訓班、黃河戲劇論壇等,充實和豐富了戲劇節的內容。三是影響不同凡響。戲劇節期間,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氣氛熱烈,廣大市民不僅近距離欣賞了優秀的劇目,還接受了傳統戲劇文化的熏陶。同時,報紙、網絡、電視等新聞媒體每天都進行了相關報道,營造了很好的輿論氛圍,河南廣播電視臺也進行了3場現場直播,擴大了影響范圍。
時針再次撥轉到2019年7月2日晚,“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第二階段(縣區級暨民營院團組)又一次在駐馬店市會展中心拉開帷幕,由我市驛城區宏揚豫劇團精心打造的豫劇《追夢》作為首場成功演出。在7月2日~15日黃河戲劇節第二階段演出期間,共有來自河南、湖北、甘肅、安徽、上海5個省市的20臺精彩大戲在我市參演參賽,7月16日~28日,有16臺精彩大戲在南陽、鄭州、漯河等參賽團所在地上演。《追夢》《杏花寨》《大山的兒子》《黃河絕唱》《德孝情》《紅塵》《生日淚》《花木蘭》等劇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涵蓋了豫劇、曲劇、越調、眉戶劇、道情、絲弦道、兒童劇等劇種,現實題材劇目緊貼時代,歷史題材劇目視角獨特,整體反映了近兩年來戲劇創作的良好態勢,也體現了近年來縣區級暨民營院團發展壯大和戲劇藝術大繁榮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在駐馬店市的成功舉辦,取得了黃河戲劇節舉辦歷史上的“六個第一”:一是第一次由市級文聯具體承辦,而且辦得非常圓滿成功。二是開幕式第一次由6位省部級領導出席,規格最高。三是第一次演出規模最大,61臺優秀劇目分批集中演出、巡回演出,歷史最長,觀眾也最多。四是第一次在業界影響最大,無論專家還是評委,都是我省乃至全國戲劇界的知名人士,涵蓋了編劇、編導、舞美、燈光、器樂等。五是適時舉辦了戲劇劇目點評會、河南省戲劇高端人才(導演)培訓班和黃河戲劇論壇,第一次實現了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相結合。六是第一次媒體報道最廣泛,不僅在報紙、網絡、自媒體上進行了報道,河南廣播電視臺還進行了現場直播。戲劇節期間,不僅吸引了省內周邊市區戲迷朋友們的觀看,而且有來自安徽、河北等地的戲迷朋友前來觀看。這充分說明了戲劇的巨大魅力,更說明了本屆黃河戲劇節是一屆成功、圓滿、和諧的文化盛會。
整個“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我市也收獲頗豐,大型古裝豫劇《皇家驛站》、現代豫劇《追夢》《杏花寨》在戲劇節上一路巡演一路掌聲一路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天中風暴”,征服了眼界一向頗高的中原觀眾和文藝工作者,摘取了金獎以及有關獎項……
黃河戲劇節永久落戶,眾望所歸、名副其實
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為什么會選擇在駐馬店市舉辦?今后黃河戲劇節為什么會永久落戶駐馬店?省文聯副主席、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陳涌泉給出了答案。他說,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民族戲曲藝術,在駐馬店的城市建設規劃中,著力打造樊粹庭先生的故里,打造豫劇小鎮。他創作的《皇家驛站》上演,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駐馬店文藝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展現了駐馬店源遠流長的驛站文化和今天蓬勃發展的局面。駐馬店在市區建立了一個觀光旅游區,名為皇家驛站。《皇家驛站》這個戲在景區已經演出了多場,這樣就把戲劇的創作和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從中可以看出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對城市的發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都有系統性的思考。從長遠發展來看,文化對一個城市靈魂的塑造和一個地方經濟的促進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戲劇節搭臺,駐馬店唱戲,很好演繹了駐馬店經濟文化的歷史和未來。
我市重點打造的樊粹庭豫劇小鎮建設正加緊推進。豫劇小鎮位于市區北部,是駐馬店市重點打造的文化工程、民生工程,項目總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120億元。小鎮核心區內規劃建設涵蓋辦公、文化、休閑、生活、娛樂設施28處,其中萬人水上劇場、光影水秀、粹庭湖、豫劇文化園、天中文化體驗館、非遺展覽館、頤樂學院、樊粹庭公園、民俗文化街9處設施,緊密結合樊粹庭豫劇文化傳承進行規劃建設,致力為小鎮戲曲文藝傳播與創作及文化產業持續繁榮發展提供堅強保障。豫劇小鎮建成后,將極大促進豫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豫劇文化發展高地。
目前,我市著力打造“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先生的故里,并成功申報了“河南省豫劇之鄉”,成立了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駐馬店工作站,保留了駐馬店戲曲學校(現合并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海戲劇學院聯合成立上海戲劇學院駐馬店分校(即樊粹庭戲劇學校)事宜達成了初步意見。同時,樊粹庭銅像、樊粹庭戲曲文化廣角、戲曲大舞臺、戲曲文化宣傳墻、樊粹庭紀念館、樊粹庭誕生地紀念碑、粹庭路、樊粹庭劇團等基礎設施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為廣大群眾看大戲、唱大戲、學戲曲提供了理想場所。在市區將規劃建設樊粹庭大劇院、樊粹庭豫劇團、樊粹庭戲劇學校、樊粹庭藝術館、戲劇專家工作室等,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戲曲高地。
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促進我市戲曲事業健康發展,繁榮我市舞臺藝術,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下發了《駐馬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全市戲劇大市、戲劇強市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在劇本創作上,我市嚴格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本著“儲存一批、保留一批、創新一批、上演一批”的原則,以“胸中有大義、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使命和擔當,成立了一支以專業和業余編劇為核心的強大戲劇創作隊伍,年創作大劇本15~40部、應時應景的曲藝類節目150~210個。劇目庫存巨大,可供上演劇目788部、保留劇目479部、新創現代戲181部。2000年以來,新創各種曲藝類節目1568個,搬上舞臺演出的劇(節)目967部(個)。多數劇目“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深受觀眾喜愛。同時,我市十分注重戲曲人才的培訓,在保留駐馬店戲曲學校(現合并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上,堅持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廣泛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激發中小學生愛戲學戲的積極性,采取“以團帶班、拜師帶徒、家族傳承、院校委培、藝校引進”等方式,每年培養、引進演員500人左右。目前,我市還有編劇282人、導演281人、作曲210人、舞美設計211人、管理人員363人、表演4407人、伴奏員1971人、道具制作員180人。
申報“河南省戲曲之鄉”和“中國戲曲之鄉”,基礎雄厚、大有作為
在“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圓滿落下帷幕之際,2019年7月,省文聯、省劇協向駐馬店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同意黃河戲劇節永久落戶駐馬店的函》,認為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戲劇事業,是聞名遐邇的“豫劇之鄉”,具備舉辦大型戲劇賽事的成熟經驗和有利條件,省文聯、省劇協同意黃河戲劇節永久落戶駐馬店,雙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品質、擴大影響,把黃河戲劇節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把駐馬店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戲劇中心。
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依托黃河戲劇節永久落戶駐馬店的大好機遇,以市政府的名義,向省文聯、省劇協申報“河南省戲曲之鄉”,然后再積極向中國文聯、中國劇協申報“中國戲曲之鄉”,最終叫響“中國戲曲之鄉”這一亮麗文化品牌。
駐馬店市申報“中國戲曲之鄉”的優勢:一是誕生于我市的樊粹庭,改寫了豫劇的發展史,一生新編或改編的劇目有60多部,被譽為“現代豫劇之父”“中國的莎士比亞”“河南的關漢卿”。二是我市戲曲事業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藝事業,尤其是戲曲事業的發展,營造了推進文學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濃厚氛圍。我市先后推出了一批具有較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豫劇精品劇目,有多部劇目獲得了河南省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并先后赴京演出,培養了一大批戲曲界名家,常年活躍在省內外舞臺上。三是戲曲基礎和群眾基礎厚實。我市共有各類劇團346個,從事戲曲表演的專業藝術人才8800多人,年演唱場次近20萬場,并涌現了一大批戲曲愛好者,我市正在從戲曲大市向戲曲強市邁進。借助這一良好的戲曲基礎和樊粹庭文化品牌,2018年,我市經濟開發區成功獲得“河南省豫劇之鄉”稱號;2019年,我市向省文聯、省劇協申報了“河南省戲曲之鄉”,同時按照南有“皇家驛站”、北有“豫劇小鎮”的規劃,積極打造河南豫劇特色小鎮,叫響樊粹庭在中國戲劇界的文化品牌和世界級文化名人。四是中心城區和各縣區劇場演出基礎好,符合標準的大、中、小型劇場均有,形成了配套完善的戲曲演出場地體系,可以承接不同規模的戲曲演出。積極依托黃河戲劇節和“中國戲曲之鄉”品牌,加大投入力度,規劃建設好樊粹庭“豫劇小鎮”,建設、整合、完善好大、中、小型演出劇場和戲曲配套設施,更好地促進戲曲的交流和研究。五是依托駐馬店市作為絲綢文化發源地的優勢,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文化建設,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藝術演出團體來我市交流、演出,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把我市打造成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文化高地、文化圣地。六是打造好黃河戲劇節和“中國戲曲之鄉”文化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戲劇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同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永久落戶駐馬店一樣,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叫響我市“一文一經”兩大品牌。
沐浴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喜慶氛圍,乘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的喜悅東風,960多萬天中兒女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引領下,正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展現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意氣風發、迎難而上,大力弘揚“敢于爭先、團結拼搏、克難攻堅、善作善成”的創文精神,搶抓發展機遇,奮力推動高質量跨越發展,努力寫下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壯麗篇章!
策劃 韓祖和 文/圖 譚詠利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