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開征民意
二環以內8類房屋需修繕
摘要:《導則》還從院落和房屋等兩個方面對修繕等級進行了細分,包括三類院落和五類建筑,分別對應不同的修繕標準。胡同內原有的上馬石、拴馬樁、泰山石等文化元素也應注意保留和恢復,突出所在區域的風貌特色。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市住建委獲悉,市住建委組織起草的《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2019版)》(簡稱《導則》)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市民對《導則》如有意見或建議,可于11月11日17時前,以傳真或電子郵件方式反饋至市住建委(傳真:55597544;郵箱:BZXXH66411050@126.com)。
四合院傳統建筑形態應被保護
據介紹,《導則》適用于北京老城內,即二環路以內(含護城河及其遺址)的區域,除文物保護單位、普查登記文物、歷史建筑以外的胡同、院落和房屋,以及近現代建筑的修繕保護、使用功能改造、市政設施改造、風貌和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目前,該《導則》已在東城區雨兒胡同、西城區菜西項目試點應用。而老城區域以外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等區域的房屋保護修繕,可參照《導則》執行。
根據《導則》規定,當房屋發生結構變形、傾斜、沉降;房屋構件損壞,導致結構承載能力不足;房屋使用功能改變、布局與結構的局部調整;房屋內外裝飾損壞并影響正常使用;房屋原有設備、設施老舊損壞或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外部環境因素影響造成建筑不能正常使用;建筑有文化價值的保護部位損壞,需要進行修繕;以及其他經評估需要進行修繕等8種情況,影響結構和使用安全以及風貌保護時,需進行修繕,使房屋能達到保護和恢復風貌、結構安全、能源清潔、設施完善、建筑節能的要求。
《導則》還從院落和房屋等兩個方面對修繕等級進行了細分,包括三類院落和五類建筑,分別對應不同的修繕標準。修繕時要保護胡同、四合院的傳統建筑形態,包括建筑(院落)格局、位置、高度、體量、朝向、色彩、材料、裝飾、門窗形式和尺寸等基本信息。對于符合傳統風貌建筑標準的四合院宜以院落為單位進行修繕或改善。
《導則》還明確了翻建、大修、中修、小修、綜合維修等五類修繕類型。其中特別強調,傳統風貌建筑的翻建,宜保留和利用舊材料,按傳統規制做法恢復。
保留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
《導則》對修繕的各種材料和施工技術也進行了要求。例如,木材的材質含水率、強度、耐久性等指標應符合《木結構設計規范》要求,常用木材樹種有紅松、白松、黃花松、杉木等,禁止楊木、柳木、樟子松用于承重結構。速生林材選用前,必須進行材質檢測,材質達到原生林材質標準方可使用。如果選用石材,北京地區常用的石料有青白石、艾葉青、青砂石、紫石、花斑石和虎皮石等幾種,應選擇以無裂縫、無污點及紅白線等缺陷的良材為合格。
為了保護歷史風貌,《導則》還明確在施工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保護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做到應保盡保,合理利用。同時,空調及新風設備等室外機位應隱蔽,室外機不宜設置在建筑沿街一側,不得影響傳統建筑風貌。
不得任意改變胡同的長度寬度
在老城胡同風貌和環境整治方面,《導則》提出,應準確把握文化特色,修繕后要符合區域文化氛圍。例如,避免“南裝北飾、內衣外穿”,將江浙皖地區的建筑形制、色彩、窗格等用于北京老城區,混淆地方文化特色的做法;避免將室內裝飾手法或紋樣、色彩用于外檐或鋪面裝飾,以及垂花門用于街面等行為。
《導則》還明確,保持胡同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不得任意改變其標高、長度、寬度;胡同內原有的上馬石、拴馬樁、泰山石等文化元素也應注意保留和恢復,突出所在區域的風貌特色。此外,保護胡同中的古樹、大樹,有條件的地方應補種大樹,樹種的選擇應符合北京傳統,以本地樹種為主,不得輕易引進外來樹種。通過門前綠化、立體綠化等手段,提升綠視率。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