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癥狀無病因,不妨看心理醫生
摘要:有些心理問題以軀體形式障礙為特征表現,常見有疑病障礙、軀體形式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也可見于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發作、其他神經癥性障礙、抑郁障礙等。此外,如果是處于急性焦慮發作、嚴重失眠、極度恐懼的患者,心理咨詢的過程還需要運用藥物輔助治療。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黃杰
在綜合醫院就診患者中,常有部分患者以各種疼痛、胃腸功能紊亂、類似心臟病發作、軀體形態或結構發生改變,如:眼睛、鼻、口唇的異樣感或不對稱等主訴就診,這部分就診者常為自己的疾病痛苦擔憂不安而長期奔走于各大醫院,反復檢查,卻無明顯的軀體疾病診斷。由于這些患者堅信自己患了這種或那種軀體疾病不斷求醫,對沒有肯定的疾病診斷表示不滿意,而懷疑醫生沒有盡職盡責,或歸因于醫療技術水平不高、檢測手段落后等,對醫生給予的保證、承諾、忠告均拒絕、反感,取而代之的是擔心延誤疾病診治而恐懼、焦慮、抑郁,同時常伴有容易出汗、心悸、口干、顫抖、臉紅等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由于長期對自我軀體不適的過分關注,就診者深感痛苦而到處求治,嚴重影響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社會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這類患者持續多年的軀體癥狀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研究發現:生活事件(心理創傷、心理沖突)與癥狀呈正比,同時與低文化、不良人格基礎及親屬的過分關心照顧有密切關系。通常經2~3年的慢性波動性病程后仍查無實據,難以解釋軀體癥狀的嚴重性或變異性時,建議去看心理醫生。有些心理問題以軀體形式障礙為特征表現,常見有疑病障礙、軀體形式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也可見于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發作、其他神經癥性障礙、抑郁障礙等。
這些病共有的特征是:雖然有嚴重的癥狀,但無陽性體征;雖然有嚴重的癥狀,但無實驗室陽性發現;雖然有嚴重的癥狀,但無器質性損害證據;雖然有嚴重的癥狀,但與神經解剖部位不相平行;雖然有嚴重的癥狀,但無法用病理生理機制來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求治于心理醫生可望得到答案。
他為什么見人就想啐?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黃杰
小崇,男,19歲,是某高校外語系一年級學生。入學初,他發現自己看到不順眼的同學就想啐,不久,他見人就想啐。他明知啐人是不禮貌的行為,會引起誤解,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見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啐,這種沖動十分強烈,不啐就渾身不舒服,這使他苦惱不堪,以致不得不整天躲在宿舍里,連課也害怕上。
心理專家解析
小崇主觀上能感覺到有一種不能克制,不可抵抗的意向(啐)存在,而且也意識到這種意向(啐)是不合情理的,沒必要的,但不能控制自己,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強迫癥。因為,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使他極度焦慮、恐懼,因此,這是一種典型的沖突性心理疾病。
據悉,一年前,小崇因高考落榜插班到另一所中學高三班,坐在他后面的男生頗愛玩惡作劇,經常在他背上貼膠帶、涂墨水,小吳與那位男生經常鬧矛盾。高考前夕,那位男生叫來一幫弟兄在下晚自習的時候將小吳打倒在地,并且每人向他啐了一口。從那以后,小吳滿腦子都是那晚的情景,他在日記里發誓:一定要復仇。
治療步驟
第一步,通過啟發式談話,引導小吳發現自己思維上的不合邏輯的因素。(詳細過程略)
在患者自我暴露的基礎上,分析其深層的認知結構,不難看出,他對被人打這件事的負性影響評價過高。
第二步,用過度校正法來治療強迫行為。
當患者明白病因后,采用過度校正法,對其進行治療。所謂過度校正法,是厭惡療法中的一種,其原理是“物極必反”,由渴望啐到反復啐,引起生理疲勞,心理厭惡,多次以后就會對啐產生恐懼反應,利用這種恐懼反應,使患者形成對這種不良行為的逃避或者避免。因此,建議小吳每次想啐的時候,不要控制,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去啐,直到疲勞為止。這樣持續一段時間,癥狀會自然減少或消失。
一周以后,小吳的班主任帶來了他的感謝信,并告訴我小吳的病情有所好轉,能堅持上課了。
提倡心理咨詢 促進精神健康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黃杰
“提倡心理咨詢,促進精神健康”。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6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學術年會”上傳來消息:在中國每6-7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人存在精神障礙,但治療率不到10%。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精神衛生資源的極度匱乏,平均每10萬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醫師,專家指出,心理咨詢更多的是為健康人群服務的,幫助人們尋找問題所在,排解壓力,以更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現狀:近年來,精神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發生的滅門案件、幼兒園傷人事件,都與精神疾病有關。工作和學習壓力大、生活節奏加快等,這些成為精神疾病高發的誘因。據我院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郭平介紹,作為市精神病的專科醫院,門診量每天超過200人次,單純心理咨詢門診就有10-20人次。因為每位來訪者需要咨詢至少30分鐘,醫生即使一天不間斷地工作時間也是有限的。近兩年來我院心理咨詢的市民呈迅速上升的趨勢,我院心理咨詢熱線,每天都會接到很多電話咨詢。
誤區:心理咨詢不僅僅是傾訴 許多沒有親身感受過心理咨詢的朋友可能都會覺得心理咨詢就是聊天、傾訴,其實遠遠不只如此。心理咨詢是通過心理學的各種知識幫助咨詢者解決問題。例如:咨詢者遇到了工作困難,可能是有心理困難的背景,與信念系統有關,這種情況就不能只是通過鼓勵其排除困難、積極工作能夠解決的,而需要找到癥結所在。此外,如果是處于急性焦慮發作、嚴重失眠、極度恐懼的患者,心理咨詢的過程還需要運用藥物輔助治療。通過藥物的治療作用,縮短療程,減輕痛苦。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對咨詢者進行評估,如果已經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就會建議其到醫院先接受藥物治療。
現代人們許多亞健康的狀態,如神經癥、植物神經紊亂、慢性的疼痛、嚴重的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等都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使癥狀得到緩解。當不良的情緒持續存在而且無法自己調整,或者連續失眠超過3天就需要接受心理咨詢了。
對策:積極配合咨詢師治療 目前前來咨詢的朋友絕大部分都是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45分鐘的交談,大概只有15分鐘左右能夠集中精神接受治療,想把問題一次解決是不現實的。有部分咨詢者對咨詢師存在過分依賴的傾向,經常問“我應該怎么做”,其實答案是在自己心中。心理咨詢師必須在咨詢者心目中建立權威,才能夠讓咨詢者自覺地完成設計的治療方案。建議參加心理咨詢的朋友一定要用一種合作的態度配合咨詢師治療,平均每個咨詢個案需要進行4-8周的持續治療。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