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加加面” 帶你看非遺里的藏家生活變化
摘要:加加面,顧名思義就是“不停地加”,多采用蕎麥做面,豬肉做臊子,配以蔥花等佐料,味道鮮美。客人每吃一碗,就用一顆小石頭計數。加加面早已不再是人們填飽肚子的食物,承載起更多的文化功能,逐步成為鹽井特色文化的符號和芒康旅游的名片,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助力器。
新華社拉薩10月28日電(記者張京品、吳光于、張海磊)夜幕降臨,鹽井“果拉叢藏家樂”院子里傳來動人的歌聲。客人們沉浸其中,也被不停地催促“加面”。
31歲的果拉卓瑪,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居民。加加面是她經營的藏家樂的特色招牌。
當地人說:“沒吃過加加面,就等于沒來過鹽井。”
加加面是鹽井的一種美食,經不斷創新和發展,成為當地特色飲食品牌。2010年,鹽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果拉卓瑪在制作加加面。
加加面,顧名思義就是“不停地加”,多采用蕎麥做面,豬肉做臊子,配以蔥花等佐料,味道鮮美。每一碗的面極少,只有五六根,僅能遮住碗底,一口就能吃完,因此有人說加加面是“一口面”。通常,不待客人吃完,主人就往碗里如數加面,如此一碗一碗地加。
據果拉卓瑪介紹,因為每一碗的量很少,普通人能吃20碗至30碗,曾有人在店里創下單次吃完147碗的紀錄。
“加加面”每一碗的面極少,僅能遮住碗底,一口就能吃完。
“如果有客人能破紀錄,就可以在我們店里終生免費吃面。”果拉卓瑪說,為了增加吃面的趣味性,也為了結賬方便,店里并不會用筆去記錄客人吃了多少碗,而是給客人桌上放些小石頭。客人每吃一碗,就用一顆小石頭計數,客人們常常掀起吃面比賽,看誰吃的碗數多,以圖一樂。
客人每吃一碗,就用一顆小石頭計數。
為了提升“果拉叢”的知名度,果拉卓瑪學會使用微信、支付寶,并通過網絡宣傳加加面。她還在政府組織下前往云南學習農家樂經營管理經驗,增加了藏香豬、牦牛肉、香辣椒等特色小菜,頗受歡迎。
“現在旅游旺季時店里每天能接待客人50人,年收入超過50萬元。”果拉卓瑪說,隨著店的規模越做越大,她從附近的貧困戶中聘請了服務員,目前帶動幫扶10戶貧困戶。
客人如果不想再加面,就需要把筷子如圖放好。
加加面早已不再是人們填飽肚子的食物,承載起更多的文化功能,逐步成為鹽井特色文化的符號和芒康旅游的名片,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助力器。(視頻、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吳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