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中理解歷史
蘇晗 1994年生于湖北,中央民族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現在北京大學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新詩史。
□蘇晗
從下宋水庫出發,找豫中抗日根據地舊址,我們頗費了一番功夫。原本是直入的水泥路面,兩旁是小賣部延伸的棚戶、楊樹和高高低低的野芝麻,雖僅容一車通過,也不致叫人緊張。直到前路被一座依山而建的廢棄學校堵住,司機不得不挪移車頭,搖晃著退出。1944年4月,日軍發動河南戰役,為將華中、華北、陜北連通,中共中央提出“綰轂中原”的任務,李先念領導新四軍第五師組成河南挺進團,指揮部便設在這里。在曾經的戰場,幾位老漢正蹲在樹下歇息,瞇著眼睛打量。二三羊羔蜷臥在陰影下,對面的麥田立起“十謝共產黨”的打油詩。鄰居袁爺爺帶我們走到里院,看那黃泥塊壘的指揮部,馬燈、麻繩的行軍床、暗赭色的破損的桌柜……院內是李司令種下的柿子樹——自然是很高的了。
回城的路上,一位朋友暗呼指揮部地理位置的巧妙。從李興樓分叉的兩條路,一條平直,形成市鎮,另一條則曲折,只有散居的村落。兩條路近于平行地向西延伸兩百余米,便進入伏牛山的余脈,在黑石崖附近勾過來,豫中抗日根據地便設立在這魚鉤狀的盆地附近。大多情況下,這便是我們能拜訪的一切:被歷史引誘,進入,卻越發陷入地層的褶皺當中。
人們的神情,記錄下所有的變動。在嵖岈山,原人民公社的武裝部部長被大家圍在中間。他叫周留拴,牙齒大而發黃,笑起來會用染泥的手擦擦上唇的胡髭。他初中文化,說河南話,談資很健,我們卻只能隱約聽到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嵖岈山鄉副鄉長,退休后一直操持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資料搜集工作。平原地帶的縣城,視野開闊,人也少得多了,那天是難得的陰雨天,窗外的世界籠罩在藍灰色的霧氣里,聽到的聲音也朦朦朧朧。路邊幾個男人坐在發黑的圓木上下象棋,他們有著相似的眉目,鼻子平而短小,笑起來眼睛彎彎的(女性則丹鳳眼居多),兼有南北方的特點。
經歷過修繕,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舊址比想象中好看許多。典型的蘇聯式排樓,主樓分兩層,之間用木板架設,雙開的長方窗框,使人感到,歷史仍為某種內在的秩序牢牢把控著。我想起前幾天周部長的談笑,那有關共產主義理想的今昔對比,從“下一代”“國家”“自己”出發的、對于工作的熱忱。而事實上,公社的好時代不過維持半年左右,到1959年,便已顯露嚴重的危機。它如此塑造了一代人的生活和組織方式,塑造了語言,實在叫人驚異。在院落的東面,是紅磚砌成的禮堂,配色講究,為森綠色窗欄和圓形風車交錯裝飾的壁面,開闊的舞臺,當裝束整齊的人們穿過圓拱形的備場區,或者留停在院角深翠的竹林里,觀賞青綠色的嵖岈山壁畫,神情與心理究竟經歷過何種更變?于我,恐怕是永遠的謎。
在乘車與步行的節奏交錯中,一幕幕場景變幻,讓人疑心那短暫的20世紀,戲劇與歷史是否有截然的分別。茨威格不住地感嘆,曾經那么多不言而喻的現實,正在變成不可思議的歷史。在這樣的時代幸存,人們說起“生活”,他指的到底是什么,是過去還是現在,或者那個被過早定制、卻愈發顯得危機重重的未來,是難以認定的。離開前,我再次瞥見位于駐馬店市區的“群星劇場”,它曲面的玻璃面孔倒映著年輕的商業街,人們來來往往,煞是好看,背面則是建于千禧前后的裝飾性高塔。他們如此標記著這里,像又一枚嶄新的天中之城,作為持久的紀念。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