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時代的朋友圈
摘要:5G時代的社交 交往個體的個性得以張揚,話語權得以凸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格局得以呈現 5G大幕將啟,在這一時代,網絡社交將會變成什么樣?但在VR社交上,人面部細微的表情變化、身體姿勢、動作等是可以被捕捉并實時呈現在虛擬社交場景中的,人的社交可以采用非言語傳播方式進行。
原標題:2G時代有短信,3G時代有QQ,4G時代有微信,5G時代,我們將用什么方式社交?這種變化對未來生活、工作、思維方式將產生哪些影響?
G時代的朋友圈
閱讀提示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多位業界大咖表示,借助5G技術,將來每個人都是一個IP,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與交往將更加快捷、便利、無時差。
不管是朋友間、職場中,甚至相親戀愛的交往方式,都將發生難以預料的聚變。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5G時代,人際交往關系將不斷重構,思政工作的實現路徑難免發生變革,了解這種變化,摸準時代脈搏,才能探索相應對策,實現思想政治工作這一“生命線”的再出發。
未來已來,你來不來?
火星文、表情包、語音通話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網絡社交
關于網絡社交這件事,大多數人經歷了PC端網絡聊天室、網絡社區到PC端QQ、手機端QQ、微信……多種不同形態網絡社交方式的過渡。
這個過程伴隨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越來越不受時間、空間等物理維度因素約束外,網絡社交也擁有更多的包括文字、火星文、表情包、動態表情包、語音通話、視頻通話等豐富的表達形式。
最早的1.0時代社交媒體是以PC互聯網的QQ、貼吧、論壇等為代表,這是基于2G通信技術的社交媒體形態,用戶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表情符號來進行交流。雖然利用互聯網技術突破了地域限制,建立了跨空間的人際溝通網絡,但每個用戶只能固定在電腦前進行文字符號的傳遞。
隨后2.0時代的社交媒體是以移動互聯網的微信為代表,這是基于3G技術的社交媒體形態,用戶可以采用語音、圖片等符號進行移動空間的信息溝通,能夠更加明確興趣和需求進行一對一的社會關系建構。
3.0時代的社交媒體是以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視頻產品為代表,這是建立在4G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社交媒體形態,用戶之間可以直接進行視頻交流,可以根據標簽尋找有針對性的內容。
網絡通訊技術的變革徹底顛覆了用戶習慣,人際交往關系也在不斷進行變革和重構。交往關系由對稱性向非對稱性拓展,傳統的“點對點”交往方式逐漸被突破,形成了“主體間性”交往關系,即不同時空交往主體以通訊工具和計算機網絡為中介,形成“人——機——人”的非面對面式交往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交往關系由互利狀態向去功利性狀態轉變。心理學家王薇華認為,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人際交往需求分為情感定向和功利定向的不同層次。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即屬于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即屬于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在現實交往中,這兩種情況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互交織。有時候雖然是功利定向的交往,但也會有感情的溝通和反饋;有時候雖然是情感定向的交往,但也會有物質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持;有時是為了物質需求的滿足,有時則是為了精神需求的滿足。
網絡時代,虛擬網絡使人際交往以符號的形式呈現,熟悉的朋友抑或陌生網友之間的交往主要以情感或志趣為主,兩種交往目的互相交錯,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體上呈現出平衡互利的狀態。
“現在已經習慣使用各種表情,離開了微信,都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情感了。”汪鵬對記者說,不知道算不算一種社交恐懼,離開了表情的加持,他現在特別害怕接打電話,聽到電話響就恐懼拒絕,甚至當朋友面對面交流時,也不如隔著屏幕自如。
我們為什么要社交?
愛和歸屬
從前車馬慢,書信遠,一生只夠愛一人。如今交通快,交流近,朋友圈空前膨脹。有人說,過去的社交是一句一句說出來的,現在的社交是一下一下敲出來的。
不管在哪個時代,社交都是被人們所需要,不可或缺的。社交始于人類渴望被認同、渴望被接納,是人們給別人展現自己人設定位的手段。人類從群居生活開始,社交就產生了。一個人身處某個群體中,如果無法與同伴進行社交,就會被群體的其他成員排擠而無法在群體中立足。
現代社會,互聯網給社交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選擇與熟人社交,也可以選擇與陌生人社交;可以選擇文字社交,也可以選擇語音視頻社交。無論社交方式如何變化,人們對于社交的本質需求和最終目的沒有變化。
無論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還是職場社交,二次元社交,社交的本質始終是精神層面的需求,是感情上的需要,是愛和歸屬。
社交是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人需要依靠社會交往來獲取信息、建立社會網絡、消遣和實現自我價值。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將社交從線下帶到線上,并且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短信,彩信,即時通訊,到實時視頻,社交內容的密度和互動手段不斷革新。無論是先看臉再聊天,還是先聊天再看臉,都是試圖高效地解決社交關系的建立和維系。
一直熱衷在朋友圈曬自拍、旅游、美食的李瀟,最近居然把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了,并且基本上不再發。“關閉朋友圈之后,我覺得自己解放了,再也不用時刻惦記著看誰給我點贊,也不用拍照五分鐘,修圖半小時。整個人輕松多了。我的生活不想被關注,也不想關注別人的日子。”
越來越密集的網絡社交,在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也加劇了社交壓力。QQ時代,從渴望著“滴滴”傳來的聲音到最后再也不把自己的頭像點亮,一直設置為隱身狀態。實質上是從一開始的新鮮感,到最后不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狀態的心理變化。微信時代,從朋友圈評論點贊的火熱,到后來朋友圈分組可見,三天可見,直到關圈退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朋友圈逐漸變成了炫人設的交際場所,每個人仿佛化身交際花,努力把自己包裝精美,展現在大家眼中。人們開始質疑用社交網絡里的標簽去定義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用相同的眼光看待圈里的所有人。
從抖音的井噴式用戶增長足以看出人們對于視頻社交的喜愛,其產品經理表示:“我們希望創建一個無壓且有溫度的熟人社交產品。”
熟人社交能否做到無壓?現在的網絡社交中,熟人變成了“點贊之交”,陌生人又占據了太多的朋友圈空間。我們逐漸疏遠了曾經熟識的朋友,但卻并不能在那些不太熟的朋友里找到安全感。
如何讓社交實現本質,幫助我們使自己更充實,找到屬于自己的愛和歸屬感,而不是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空洞去靠他人填補,這將是未來社交產品需要面對和解決的。
5G時代的社交
交往個體的個性得以張揚,話語權得以凸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格局得以呈現
5G大幕將啟,在這一時代,網絡社交將會變成什么樣?記者采訪了解到,5G時代的網絡社交方式將大維度地突破時間、空間等因素束縛。縱使遠隔千里,依然能做到真實性、沉浸度的“面對面”交流。4.0時代的社交媒體將是以VR社交為代表,建立在5G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傳播形態。
VR社交與之前的社交媒體相比,特點明顯。首先是社交高度沉浸化。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始終隔著終端的屏幕,人與機器之間只能是交互作用。但VR社交是用戶戴上顯示頭盔和數據手套等交互設備,進入虛擬環境中并成為其中一員,可以和虛擬環境中的各種對象互動,就如同在現實世界中一樣。VR設備封閉了用戶的視覺和聽覺,使用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其次是交互方式場景化。與當前基于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表現形式的信息溝通與分享不同,VR社交的用戶可以使用更加多樣的交互方式,彼此之間可以進入場景中一起看電影、畫畫、做各種游戲,在虛擬場景中建立社會交往關系。
此外,社交具有了實時性。當前社交媒體脫離了人的情景,不論是文本還是圖片都有一定的延遲性,發出信息到接收信息之間是有時間間隔的,沒辦法即刻還原現實的情景。但利用VR可以達到和現實世界交往相同的感覺,比如用戶在運動時,設備會捕捉跟蹤到變化,在虛擬世界輸出現實的實時變化場景。
最重要的一點是,VR社交可以進行非言語傳播。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語言手段可以分為言語傳播和非言語傳播,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非言語傳播的目光語、手勢、身體姿勢、面部表情、舉止動作以及觸覺等占了人際交流的70%,而言語傳播只占30%。也就是說,當前的社交媒體只是完成了小部分的言語傳播功能,無法進行更多信息的非言語傳播。但在VR社交上,人面部細微的表情變化、身體姿勢、動作等是可以被捕捉并實時呈現在虛擬社交場景中的,人的社交可以采用非言語傳播方式進行。
“這下再也不用擔心對方過于美顏,發生見光死的情況。她的容貌身材,一覽無余。”陳銘以前在網上結交的幾個女友都是因為開始看照片很美,可一約會見面,對方的顏值和身材都讓他大失所望。
由于VR社交真正實現了“在場”,這種真實感既讓人期待,也給不少網友帶來了困惑。“以前跟哥們喝酒,還可以撒謊說加班開會,這以后即刻現身,我可就無處可藏了。”羅杰的煩惱在于,善意的謊言將來也許真的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5G時代,如何面對自己、同事和親人,恐怕都要有新的心理準備和轉換。據介紹,在最早的1G時代,交往主體總會受地域、血緣、身份、地位、年齡、性別等不平等社會關系因素制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表現出不平等的上下級關系、性別關系等。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現實交往中的身份、地位、權力等不平等特征被網絡交往的“去中心”和“去身份”等虛擬特征所取代。各交往主體的網絡身份不斷被電子文本化,然后以虛擬身份參與網絡人際交往。中國政研會培訓部主任張朋智認為,5G時代,交往個體的個性得以張揚,話語權得以凸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格局得以呈現,思想政治工作將更加注重一人一事的實現路徑。(記者 尹曉燕)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