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收獲訂單已到 板店紅薯成了搶手貨
摘要:“紅薯是投資少、畝產高、加工增值空間大的作物,一畝紅薯的收入相當于4畝玉米的經濟效益。現在有了紅薯合作社,銷路不愁,收入有保障,我們種植紅薯的信心更足了。”當地很多紅薯種植戶接到紅薯訂單后都喜不自禁。
還未收獲訂單已到 板店紅薯成了搶手貨
村民:脫貧致富不用愁
□全媒體記者 鄧丹華 通訊員 張紅衛
本報訊“老張,今年的紅薯別再賣給別人了,我派車直接來拉,價格隨行就市,地頭過秤,當場現金結算。”10月20日一大早,汝南縣板店鄉馮屯村紅薯種植大戶張洪彬剛出門,就碰上了柴莊村紅薯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武余糧,還沒等張洪彬打招呼,武余糧就開門見山地說。原來武余糧的合作社今年又添置了一臺紅薯加工機械,一天能加工5噸紅薯,所以他要抓緊時間聯系貨源。
“紅薯未收訂單到,這真是一個好消息。放心吧,我的紅薯都歸你了。”張洪彬興奮地說。武余糧是柴莊村紅薯種植大戶,每年紅薯種植面積都在30畝以上。他5年前摸索出的西瓜套紅薯高效種植模式已在全鄉推廣。在他的帶動下,目前柴莊周邊紅薯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武余糧牽頭成立了紅薯專業合作社,從紅薯儲存、育秧、種植到加工、銷售,為種植戶提供一條龍服務。合作社生產的紅薯粉面和粉條不僅暢銷周邊市場,還遠銷鄭州、武漢等城市。
“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在板店鄉,過去群眾種植紅薯是為了吃飽飯。”武余糧說,如今日子過好了,紅薯因其綠色環保且具有保健功能而身價倍增,由原來的粗糧變成了健康食品,紅薯搖身變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疙瘩”。武余糧算了一筆賬:每畝紅薯按2500公斤的產量算,每公斤1元,一畝紅薯收益2500元。如果加工成淀粉,一畝紅薯就能賣5200多元,要是再加工成粉條或者粉皮效益更高,種紅薯效益大著呢。
板店鄉土質優良,特別適合種植紅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鄉因地制宜,把種植紅薯作為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的首選,不斷提升紅薯品質和生態效益。農技人員深入村組、農戶宣傳指導,推廣良種良法,引進了商薯18、浙薯13、豫薯8號等多個優良品種。通過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路子,建立紅薯育苗和薯產品加工基地,拉長產業鏈條,增加了紅薯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農民收入。紅薯形成了產業鏈,加工的各個環節都留在了當地,每個環節都能產生經濟效益。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板店鄉群眾種植紅薯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今年全鄉紅薯種植面積突破5000畝。
“紅薯是投資少、畝產高、加工增值空間大的作物,一畝紅薯的收入相當于4畝玉米的經濟效益。現在有了紅薯合作社,銷路不愁,收入有保障,我們種植紅薯的信心更足了。”當地很多紅薯種植戶接到紅薯訂單后都喜不自禁。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