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水
□王海洋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農村,擔水是必修課。記得我十二三歲就開始擔水了。
開始是用木桶,后來改用鐵桶。
我家距水井并不遠,但需翻過老寨墻。寨墻不高,坡度有六七十度,擔著水翻過它,很是吃力。一上一下,有時不小心滑倒,水灑一地,桶也滾到寨溝里。
剛挑水時,我個兒不高,扁擔鉤長,挑起來時,水桶蹭地,只好將扁擔鉤一頭向里繞兩圈,一頭向外繞兩圈,然后兩手按住扁擔前半截,歪歪扭扭地走,就像《朝陽溝》里銀環挑水一樣,走不遠就放下歇一歇,揉揉壓疼的肩膀。上寨墻時兩手托著前面的扁擔,不讓前面的水桶碰地;下寨墻時要壓著前面的扁擔,讓后面的水桶盡量高些。
挑水最難的是擺水,就是用扁擔鉤住桶襻,順到井里,左右擺動,讓井水進到桶里。
剛開始不會用鉤但擺,用繩子拴著桶襻,輕輕把桶擺倒,讓水慢慢地進去,進水后,提起來再猛地提起,頓下去。連頓幾下,桶裝滿水后,拉上來,倒進另一個桶里,所以每次打水,都得帶著井繩。
擔水的人,都有過桶掉井里的經歷。用扁擔擺水,弄不好桶脫鉤,桶就掉在了井里。
井是用石頭砌起來的,可以用雙手扣著井壁,用腳踩著石縫,慢慢下到井里,用扁擔打撈。
一次,下到井里用扁擔打撈水桶。下面的石頭由于長期受潮,長有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忽然腳下一滑,撲通一聲,人掉進了井水里,嚇得我手忙腳亂,用手扒住石頭,兩腿胡亂蹬著石縫,趕快爬了出來。桶沒撈上來,渾身濕淋淋地回家了,嚇得我好長一段時間,一爬樹腿就哆嗦,抖個不停。
最需當心的是冬天打水,井臺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打水時,要小心翼翼地站在井邊,一腳在前,一腳在后。打好水后走出井臺,仍然要小心翼翼,兩腳輕抬輕放,要是不小心一用勁,腳下一滑,連人帶桶摔你個人仰馬翻。
我們的井在河邊,水位淺,水質好,幾個生產隊的人都吃這口井里的水。
有一年大旱,井水很淺,只剩下一點點,而且還渾渾的,人們只能下到井底,用瓢舀水。
后來,因為工作調動離開了家鄉,再也不用擔水了。
后來,聽說村里裝上了自來水,那口石井更加寂寞,甚至有些破敗。
后來,有一次回家,專門去看看養育了我們的那口水井,找了半天,才在荒草叢中發現那口已經枯了的干井。
水井的寂寞和破敗也許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
挑水是艱辛的,但挑回家的是甘甜,是生命之水。如今人們再也不用為吃水而付出如此艱辛的勞動,但我們須知生命之水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