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算盤”到“鍵盤” 從現金交易到“刷臉” 移動支付走進千家萬戶
摘要:1994年先后成立了3家政策性銀行。現在,金融消費方式隨著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而改變,網上銀行,足不出戶繳費一站式搞定;手機銀行,可以無卡取款和支付;金融消費是一方面,在投資理財領域更是如此。之前人們把錢存入銀行,只為每年能賺個定期收益,唯一能與資本市場接觸的,只有炒股。
□全媒體記者 董莉莉
還記得營業大廳里噼噼啪啪的算盤聲嗎?現在取而代之的是自助叫號的提示聲。從高過胸口的柵欄柜臺,到玻璃隔斷的座椅窗口,從手寫單據到無卡服務,從“拿現金東奔西走”到“一張卡片走遍天下”,從“便捷的銀行卡支付”到“輕松的二維碼付款”,再到“刷臉支付”,移動支付走進千家萬戶。
金融服務的變遷
今年60歲的退休“銀行人”馬女士到銀行辦理業務,剛走進大廳,工作人員便引導她到智能柜臺服務區辦理,不到3分鐘時間所有業務辦理完畢,讓她很舒心。
“以前去銀行辦理業務,一進去滿屋子都是人,甚至排隊排到門外。現在來銀行辦理業務的人越來越少了。”馬女士感嘆。
“上世紀80年代,我們手工計算存款利息時,需要熟記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各檔次和各時間段的利率。”馬女士說,收錢、點錢、核對登記,然后交由同事做復核簽字、蓋章,登記分戶賬,最快也要十幾分鐘。進入上世紀90年代,電腦開始普及。為了盡快適應,銀行規定,工作人員除了上班時間,都去學習電腦。
金融行業的發展
據悉,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只有一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1986年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逐漸形成,隨后成立了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1994年先后成立了3家政策性銀行。與此同時,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也經歷了改革和發展。外資銀行也逐漸進入中國。進入21世紀,外資入股中國國有銀行,中國國有銀行上市。經過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銀行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今,互聯網已滲透各理財領域。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只需動動手指就能買到各類金融產品,理財、信托、公募、私募、保險、期貨……無比便捷。
“過去,人們的金融生活僅限于存取款,從早期的存款單,到后來的存折,再到現在的銀行卡,金融工具越來越輕便,也越來越安全。”采訪中,不少市民說。
現在,金融消費方式隨著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而改變,網上銀行,足不出戶繳費一站式搞定;手機銀行,可以無卡取款和支付;短信銀行,可以查詢各種金融業務往來。
金融消費是一方面,在投資理財領域更是如此。之前人們把錢存入銀行,只為每年能賺個定期收益,唯一能與資本市場接觸的,只有炒股。而現在,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多,人們投資的領域越來越廣。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