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電影人”放映30年:見證基層光影變遷
摘要:“農村發展后,村民們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載體,相比電影,大家更愿意宅在家里看電視,也導致鄉村露天電影受眾生態的變化。”錢善恩認為,鄉村電影就是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的一個鮮活載體,不僅促進鄰里鄉親重新聚集一起,還便捷了農村人不方便到電影院看電影又有影視文化需求的現狀。
原標題:“鄉村電影人”放映30年:見證基層光影變遷
中新網紹興10月4日電(項菁)從8.75毫米電影膠片機、16毫米電影膠片機至數碼放映機,從“眾星捧月”到“無人問津”再至“熱情回漲”,中國鄉村露天電影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與變遷。
在農村放映電影是一種服務基層民眾的文化娛樂活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諸多農村啟動了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也由此誕生了一批批見證基層光影變遷的“鄉村電影人”。
65歲的浙江紹興嵊州錢善恩就是其一。看著村子露天電影長大的他,參軍退伍后,1989年成為了該鎮唯一一位電影放映員,在每個不下雨的晚上為26個村莊放電影。
“一臺膠片機、一塊幕布,些許板凳、人山人海,就是20世紀70、80年代,我們鄉鎮農村的實景了。”錢善恩回想起曾經的“萬人空巷”欣然道,“那時候的放映員職業很風光,每個村的人都等著我到村里放影片。”
“露天電影的確是一段抹不去的珍貴記憶。”在農村長大的62歲孫惠燦回憶,那時候,村里人除了白天務農,晚上娛樂活動并不多,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晚上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影片都是一遍又一遍放的,大家百看不厭。”
然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網絡等日益興起,露天電影漸漸步入“無人問津”的低迷期。
“農村發展后,村民們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載體,相比電影,大家更愿意宅在家里看電視,也導致鄉村露天電影受眾生態的變化。”錢善恩談及,看著看電影的人寥寥無幾,他內心也是百般滋味,“那時我就想,只要有人看,我還是要堅持放下去。”
而后,中國積極推進實施農村電影工程,也讓錢善恩更加堅定了信念。比如為滿足基層文化需求,1998年提出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2007年起,又以發放補貼的方式重點支持鄉村電影放映,電影節目單也進行了更新。
換上數碼放映機、放映全新電影片,近十多年來,錢善恩持續不斷地奔赴各個鄉村放電影,“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男女老少又從家里‘走出來’了,可以明顯看到大家對看露天電影的熱情開始回漲。”
他進一步解釋,過去,《閃閃的紅星》這類電影比較受老百姓歡迎,現在主要放《建國大業》《紅海行動》等時下熱門電影,節目單的更新也助力吸引了不少年輕受眾,“今年國慶節晚上,我就給村民們放了《建國大業》。也因為恰逢時宜,所以來看電影的人特別多,我心里也高興。”
在老放映員的放電影生涯里,既經歷了放映機這一“硬件”之變,也見證了放映電影類型的“軟件”之變,更親眼目睹了鄉村電影群體由“熱鬧”到“冷清”直至“回暖”這一“微笑曲線”。而他這30年放映數萬場電影背后,既是對自己“電影夢”的堅守,也是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巨變的一個縮影。
“30年來,在踏入各個村子放電影時,我也看到農村建設、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錢善恩認為,鄉村電影就是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的一個鮮活載體,不僅促進鄰里鄉親重新聚集一起,還便捷了農村人不方便到電影院看電影又有影視文化需求的現狀。
與錢善恩想法契合的是,2019年2月,國家18個部門又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其中就指出要加強對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統籌管理,實現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完)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