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七十年文藝抒華章 ——駐馬店市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綜述
摘要:連續3屆參加黃河戲劇節,《陳蕃》、《桃花村》、《皇家驛站》榮獲金獎和各單項獎43個,《皇家驛站》、《追夢》、《杏花寨》獲金獎,《德孝情》獲銀獎,《春曖花開》獲銅獎和49個單項獎,《陳蕃》、《皇家驛站》進京匯報演出直至全國巡演,好評如潮,分別獲得國家和省藝術基金的支助。
豫劇現代戲《樊粹庭》在我市成功首演。
“慶七一”千人放歌,獻禮黨的生日。
萬人參與猜燈謎。
文藝演出進軍營。
舞臺藝術送基層。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山“打鐵花”。
記者王曉晶通訊員王申
駐馬店,文化大市,戲曲之鄉;中原腹地,天下最中;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明朝為皇家驛站,交通如織,經濟富足;文人集聚,各種文化碰撞、交匯之地,是個有情、有義、有夢、有戲、有故事的地方。
文化底蘊堅實厚重
七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藝術事業快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全國解放,徹底改變“藝人”命運,成為了“人民藝術家”,煥發出強大的藝術潛能。依據天中厚重文化底蘊,從中國志怪體小說鼻祖——干寶的《搜神記》中演繹出許多戲曲故事和文藝作品,如《天仙配》、《吳王小女》等。孕育出曲藝大家——萬道同,創作曲藝作品270多個;又涌現中國莎士比亞、河南漢卿、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創作劇本58部,導演60余部大戲,其中“樊戲”中的四大正劇、四大悲劇、四大喜劇至今耳熟能詳。
文藝曲種豐富多彩
駐馬店人歷來能歌善舞。由生產中的勞動號子,譜寫出豫南民歌1700多首,后發展成曲藝,再由曲藝演繹成戲曲,實現文藝質的飛躍。據全國劇種普查:我市現有劇種22個、曲藝15種、民間藝術13種,其中豫劇、曲劇、越調為我市三大劇種;雜技位居全省領軍位次;絲弦道、羅卷戲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稀有劇種;打蠻船、杠天神、鏗鏘小調、淮河道情、燈戲、四塊瓦是我市稀有劇種。經過多年挖掘、整理、改革、創新,煥發出時代風采。
文藝隊伍遍布城鄉
我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弘揚主旋律,倡導多樣化,建立起遍布城鄉的文藝表演隊伍。2013年以來文藝團體進行改革后,全市共有國有院團3個、轉制劇團8個、民營劇團86個、民間班社250個,總計劇團347個、藝人8858人,其中豫劇團188個、曲劇團112個、越調劇團19個、雜技團2個。體制改革,使國有院團煥發生機,轉制院團華麗轉身,民營劇團異軍突起,民間班社雨后春筍,形成“層次分明、四位一體、遍及城鄉、布局合理、管理科學”的新型管理機制,年演出84127場。曲藝以民間班社或民間藝人演出為主,年演出12萬余場。鄉親們不出村委和社區,都能看到高水平的文藝演出。
文藝創作佳作頻出
在劇目建設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本著“儲存一批、保留一批、創新一批、上演一批”原則,牢記“胸中有大義、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責任,筆下有乾坤”使命擔當,以市戲曲研究所(市文化館)為龍頭、縣區局藝術創作室(文化館)為依托,專業和業余編劇隊伍為兩翼,整合一支強大文藝創作力量,年創作大劇本15~40部,應時應景的曲藝類節目150-210個。劇目庫存巨大,可供上演劇目788部、保留劇目479部、現代戲181部。2000年以來,搬上舞臺的劇(節)目967部(個),既滿足本市參加省以上藝術賽事、“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的需要,還為外地市劇團參賽提供了11部劇本,為我省文藝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文藝人才桃李芬芳
我市十分重視文藝人才培養。在保留駐馬店文化藝術學校(現合并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上,新建6所民辦藝術學校,培養人才從娃娃抓起,摸索出“以團帶班、拜師帶徒、家族傳承、院校委培”新路徑。據統計,每年培養演員在200人以上、拜師帶徒在150人左右、家族傳承不少于100人、院校委培10人以上,造就出大批文藝人才、部分高端人才,先后流向全國各地。如河南省豫劇院黨委書記、國家一級演員汪荃珍等73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的戲曲、曲藝傳承人達87人,其中雜技人才47人。縱觀全國文藝團體,多數省市都有我市培養的演員。
公共文化繁花似錦
公共文化是文藝事業的基礎和支撐。市、縣設文化館、劇團、圖書館;鄉級設文化服務中心,組建劇團;村級建“農家書屋”、文化大舞臺、民間班社,形成“上下聯動、突出特色、一鎮(鄉)一團、一村一景”的布局。每逢重大節日、農閑季節、鄉村廟會和市區重大活動,都舉辦民間藝術調演。不論走進鄉村,還是城鎮社區、廣場之上,林蔭河畔、戲曲廣角,都有文藝愛好者翩翩起舞,戲迷放歌。
非遺項目流光溢彩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經申報,全市有6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汝南縣民間文學《梁祝傳說》、泌陽縣《盤古神話》、確山縣傳統手工技藝《打鐵花》、西平縣傳統音樂《大銅器》、汝南縣傳統戲曲《羅卷戲》、上蔡縣民俗《九九重陽節》。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的有汝南縣傳統美術《農民畫》、平輿縣曲藝《絲弦道》、上蔡縣傳統手工技藝《楊集毛筆手工技藝》等28項。列入市級保護項目77項。列入縣級保護項目620項。現有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3人、市級傳承人48人、縣級傳承人423人。現有省級非遺生產性示范基地1個,省級非遺社會傳承基地1個。心血凝聚文化傳承,讓古老技藝煥發出時代光芒。
文物工作群星閃耀
全市有文物保護單位22個,工作人員223人,不可移動文物315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17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9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2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座。現有館藏珍貴文物14138件。針對我市文物大縣多、田野文物分布廣的特點,采取“發現與挖掘并重、挖掘與管理同步、管理與修復相益”的方略,組建起市博物館。經過文物人艱苦奮斗,確保了“館藏文物保安全、田野文物不流失、破碎文物得修復、腐朽文物化神奇”。文物講述時代的變遷,展現天中文化的流光溢彩。
硬件建設全省居首
我市文化硬件建設勢頭猛進。老設施升級達標,新建劇院如雨后春筍。駐馬店市會展中心、駐馬店國際會展中心、駐馬店市群星劇場、平輿縣和遂平縣文化藝術中心先后建成,其他縣區劇院正積極規劃新建。為創建河南省戲曲之鄉,開發區正在建設樊粹庭大劇院、樊粹庭戲曲學校。伴隨市區劇院、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及縣區對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成,河南省第十四屆戲劇大賽和“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在我市相繼成功舉辦,證明我市文化硬件建設速度之高效。一張星羅棋布、遍布城鄉、“現代化、高標準、地標性”公共文化設施網變為現實,闊步走在全省的前列。
藝術賽事碩果累累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河南省共舉辦14屆戲劇大賽,我市推薦18臺新創劇目參賽,分別榮獲豐收獎、演出獎、優秀演出獎、文華大獎。《搶來的警官》、《呼喚》拍攝成戲曲電影。《皇家驛站》、《大娘、嫂娘、親娘》獲文華大獎。《蔡桓公》、《春桃》獲文華新劇目獎。連續3屆參加黃河戲劇節,《陳蕃》、《桃花村》、《皇家驛站》榮獲金獎和各單項獎43個,《皇家驛站》、《追夢》、《杏花寨》獲金獎,《德孝情》獲銀獎,《春曖花開》獲銅獎和49個單項獎,《陳蕃》、《皇家驛站》進京匯報演出直至全國巡演,好評如潮,分別獲得國家和省藝術基金的支助。1982年以來,我市有39人次榮獲河南省戲曲青年演員聲樂、器樂、美術、書法大賽一、二、三等獎。雜技《男女技巧》獲全國雜技最高獎。2017年,在第三屆中國戲曲紅梅獎大賽中,市演藝中心李瑩瑩獲金獎第一名。十年來,我市共報送452部(個)新創作品,參加省以上文藝賽事,有381部(個)獲獎,有17部作品獲中宣部和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