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也有了下水道
摘要:以農村垃圾、污水及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危房改造清零為重點,以開展村莊連片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創建、生態村創建、四美村莊創建等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改善街道農村環境。
駐馬店網訊(本網記者 田瑞德 通訊員 賀志勇)“中,真中!”東皇街道小馮社區劉橋村村民劉小會高興地說。
“俺做夢也沒想到能和城里人一樣安裝了水沖式廁所,修建了下水道,以前廁所臭哄哄哩,現在干凈衛生方便多了!”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又到了一年中收獲的季節。走進東皇街道,成片的芝麻裂開了“嘴”笑,村民們正在來往穿梭,采摘著成熟的玉米、花生、大豆,一派豐收景象。小馮社區劉橋村村民張紅軍、梁冠文、張輝等人卻在村內緊張的忙碌著。
“路修好了,路燈也亮了,夜里拉莊稼走路“嘩嘩叫”,老哥幾個地里活先放放,也得把下水道先整好。干活不講錢多少,干著得勁!拉磚頭把三輪車也兌上了,高興!現軍,慫哩不賴!”村民張紅軍邊揮舞著鐵鍬鏟土,邊興奮的說。
“現在多方便啊,洗衣服水、洗澡水都排到下水道了,以前都是直接潑在路面上,有黑色的淤泥,夏天味兒難聞,路也難走,鄰里經常為這事鬧別扭。”村民梁冠文說,“現軍修路、修廣場、治理坑塘、安裝路燈、建下水道好得很。尤其是有了下水道,讓俺們人老幾輩兒的生活方式都改了。”
“農村現在生活這么好,過得也根本不比城里差多少,因為啥很多人都愿意留在城里,不愿回來呢?我認為很大的一點原因,就是農村的基礎設施跟不上。”張現軍說,“在農村,無論家里再有錢、開的轎車再高級、房子建的再大、裝飾再豪華,只要茅房里蚊蠅亂飛、臭氣熏天,生活品質立馬下降到10年前。家中再尊貴的客人、再重要的朋友、再親的家人,到了夏天,用過農村茅房后都會心驚肉跳、心有余悸!”
據街道辦事處主任崔永勝介紹,小馮社區緊鄰洪河,自然環境優美,但基礎設施差,人居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群眾怨言較大。小馮社區成功人士張現軍,致富不忘家鄉,2017年底回鄉任職,回報家鄉。他緊緊圍繞實現農村“四美鄉村”目標,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整村改造,統一規劃,實施了村內道路全面硬化、安裝路燈、清理坑塘、植樹綠化等亮化、美化、綠化工程。整村開展私搭亂建、殘垣斷壁拆除清理工作,加強對廢舊、閑置宅基地、村內空閑地的管理利用,開展村莊綠化、美化,重塑田園風光,提升了村莊整體面貌。
俗話說,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污水、廢水、及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量日益增大,農村環境質量明顯下降。張現軍為改變鄉親們多年來的陋習,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借助人居環境整治和坑塘治理,先在劉橋村開始試點,出資110多萬元,開挖下水道3365米,修建窨井49個,采用農戶下水道直接排放,管道集中收集、大三格化糞池統一處理等模式,解決了廁所污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走出了一條坑塘整治+廁所改造+游園的新路子。
“如今,俺村變得跟縣城一樣干凈,環境越變越美,裝上了路燈,建起了文化廣場,鄉親們日子真是越過越開心。”村民劉書平高興地說。
據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志介紹,為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環境舊貌,東皇街道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戶廁改造工作。以農村垃圾、污水及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危房改造清零為重點,以開展村莊連片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創建、生態村創建、四美村莊創建等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改善街道農村環境。按照抓規劃、抓運作、抓示范、抓節點、抓規范、抓服務的工作原則,以大王寨社區整村推進、李莊社區崔房莊、小馮社區劉橋村為工作試點,采取“2262”(即省、市各補貼200元,縣補貼600元,農戶負擔200元。)的廁改模式,以點帶面的在全街道實施推動,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保障農村居民身體健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真正讓群眾得實惠,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任編輯:魏甜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