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泰:到2020年燃料電池汽車將進入產業化發展
摘要:第二,這兩者從技術成熟度,產業化發展基礎設施來看,處在不同階段,呈T級發展態勢,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的產業鏈已趨于成熟,基礎設施基本形成,生產成本開始接近市場可接受的程度,總體上進入了大規模產業化發展的階段,而燃料電池汽車,開始進入示范生產和應用階段,產業鏈薄弱環節生產成本比...
原標題:陳清泰:到2020年燃料電池汽車將進入產業化發展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
9月22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國際氫能委員會和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共同主辦的“2019氫能產業發展創新峰會”在濟南舉行。
“目前全球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進入市場化示范階段,預計2020年前后將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主題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燃料電池汽車即將進入產業化階段。
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可期
美日歐盟等主要國家已經將燃料電池汽車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總體進行規劃,推動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專項進行研發和示范推廣,并制訂各種政策,力爭搶占先機。比如,日本計劃到2020年,普及4萬輛燃料電池汽車,建設160座加氫站。德國則計劃在2030年左右普及十萬輛車,建立400座加氫站。總體上看,目前全球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進入市場化示范階段,預計2020年前后將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我國是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面對百年來汽車產業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在燃料電池上也要搭上這班車,否則將錯失走向汽車強國的戰略機遇。
近幾年,我國相關部委積極出臺政策,大力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必須2020年實現5000輛級的、在特定區域公共服務領域的示范應用,建成100座加氫站;2025年實現5萬輛規模的應用,建成300座加氫站;2030年實現百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應用,建設1000座加氫站,上海市已經制訂燃料電池發展規劃,廣東、湖北等紛紛成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助推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產業集群,開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示范應用,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一些大的能源公司開始啟動,他們的進入會帶來新的思維,注入強大的技術和資本,形成新的動力。
還需要對燃料電池汽車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協調。企業和一些城市對燃料電池汽車有很高的積極性,但它的產業鏈很長,很多已經超出了傳統汽車產業鏈所覆蓋的范圍,基礎設施不是單憑企業的力量可以建立的,而標準法規的完善和制訂,是企業無能為力的。因此目前需要政府與企業攜手制訂一個更加可行的整體方案,協調推進。比如要加強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突破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和零部件,著力解決氫能儲運的難題,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法規和標準。
儲能電池與燃料電池汽車互補發展
如果我國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目前尚未完全站住腳,產業仍在補貼政策轉型當中,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此時又面臨燃料電池汽車的競爭。
陳清泰指出,一些車企面對這兩種技術路徑非常糾結,不知所措。針對當前的發展態勢,有如下幾個判斷:第一,從中長期來說,這兩條技術路線各有優勢,是互補的關系,在不同的場景各有優劣,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第二,這兩者從技術成熟度,產業化發展基礎設施來看,處在不同階段,呈T級發展態勢,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的產業鏈已趨于成熟,基礎設施基本形成,生產成本開始接近市場可接受的程度,總體上進入了大規模產業化發展的階段,而燃料電池汽車,開始進入示范生產和應用階段,產業鏈薄弱環節生產成本比較高,基礎設施也在建設,距離大規模產業化發展還有一段距離。第三,從已知的全球主要國家和主要汽車公司的戰略布局來看,2030年之前,乘用車電動發展主體仍然是儲能電池汽車,到2030年大公司儲能電池汽車平臺的產能將會達到百萬輛,甚至數百萬輛級,而燃料電池汽車則仍為數萬,或者是數十萬。因此要正確引導有效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T級發展,防止顧此失彼。
2020年前后,在汽車市場走低、補貼退出、外資大批進入的情況下,中國電動汽車將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產銷量沒有一個超過年度計劃的50%,在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電池和整車企業正在經受大浪淘沙的情況下,堅守兩條技術路線,很多車企已經力不從心,因此對很多汽車企業來說,主要的力量還是要集中在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競爭的提高上。
近十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還沒有贏得不可動搖的因素,如何保障我國電動汽車平穩渡過政策轉型期,不至產生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結果,這是對企業的考驗,也是對政府的考驗。
要向企業和社會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兩條技術路線都屬國家戰略,兩者是互補而不是替代關系。當前,應加大燃料電池及相關技術的研發,為后續的發力打下基礎,但產業化的力量,則要聚焦在儲能電池技術路線,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面化競爭和挑戰,企業和政府要穩住軍心,集中精力,增強儲能電池車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政府指導下,推動市場力量加強跨境合作。因為電動車是一個機械產品,但它也是一個電工產品,也是一個電化學產品,也是一個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產品,其中大多數技術和軟硬件已經不是傳統車企產業鏈所覆蓋的,需要大跨度進入,共同分享十萬億產值的大蛋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未來汽車主業成在跨界,敗也在跨界。
國內車企已經進入了大浪淘沙重構重組的階段,政府應鼓勵和支持通過重組聯合,打造高水平大規模的電動化平臺,智能架構平臺,迎接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還要鞏固和提高共享出行的能力和水平,因為它不僅是未來電動汽車最大的單一買家,而且也是未來競爭的一個焦點。
編輯:蒙軒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