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云:31年呵護特殊家庭詮釋人間孝和愛
“只要半天聽不到媳婦說話,看不到媳婦的影子,我心里就有些牽掛。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媳婦。”每次提起兒媳婦小云,今年83歲的年葉總是開心地合不攏嘴。
楊小云,1965年4月出生,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用31個春秋詮釋了“孝”和“愛”的傳統美德,自從走進這個村、走進這個家,她用吃苦耐勞和孝道努力盡好一名妻子、媳婦和母親的責任,是遠近聞名的好媳婦。
楊小云出生在平輿縣陽城鎮徐洼村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父母老實淳樸、厚道正直。1986年,楊小云嫁入陽城鎮孫鮑村委,與肖全保結為夫妻,她嫁到肖家時,家里的經濟條件就不好,僅靠著家里的農田維持度日。楊小云和肖全保結婚后,盡管家境貧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好景不長,婆婆因病臥床不起,不僅花費了大筆的醫藥費,而且從此生活難以自理。婆婆是個急性子,一時難以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常耍性子、發脾氣。楊小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開。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耐心勸導,對她說:“不管發生啥事咱也要過日子,何況有我在呢,我會伺候你的。”在兒媳的鼓勵勸導下,婆婆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軌。
自婆婆患病后,楊小云一直待在婆婆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婆婆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婆婆大小便不方便,楊小云便放了一個便桶在墻角,每天清洗一次;婆婆洗澡,楊小云要為她備好衣物、洗澡水;婆婆每天晚上需要服藥,楊小云就每天晚上定兩個鬧鐘,鬧鐘一響就準時給婆婆喂藥,從未間斷。楊小云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在她的感染下,他們都十分尊重孝敬奶奶。尊老愛幼成了這個家的家風,代代相傳、根深蒂固。
在楊小云的家中,還有兩位成員。肖起名是公公肖新名的三弟,今年78歲,偏癱近10年,因家境貧寒,一直未成婚,平日里和楊小云一家住在一起,楊小云伺候他像對待公公一樣。肖永軍是丈夫肖保全的弟弟,今年46歲,天生殘疾,不能說話,楊小云對他就像自己的親弟弟一樣。
肖結實是公公肖新名的二弟,因為疾病癱瘓在床,平日里,勤勞的楊小云總是每天早上6時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二叔家把二叔的房間打掃一遍。每頓飯第一碗必然是端給二叔吃,從沒有因為忙碌或者疏忽讓二叔吃過一頓涼飯菜。由于楊小云照顧得好,肖結實過得也很開心。
楊小云艱難地維持著這個拮據的家,村里人看著都非常心疼她,常常有人勸她離開這個家庭,趁年輕考慮改嫁來擺脫現實困難。面對這些“好心人”的規勸,楊小云一笑而過。“我舍不得離開這個家,每天看到長輩們開開心心的,我就覺得這一輩子值了。”簡單而樸實的一句話,卻表達了楊小云太多太多的感情。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多年過去了,楊小云從未叫過一聲苦,而公公、婆婆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不好。平日里,為了不讓老人吃涼飯,她用一個小盆倒半盆開水,將飯菜放入盆內溫著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在她心中,丈夫的父母就是她的父母,照顧公婆就是她的責任。公公逢人便說:“小云照顧得好,讓我多在世上活了幾年。”
2006年,公公去世后,婆婆一時緩過不來,楊小云對婆婆的生活起居更加體貼入微了。就這樣,肖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村里人提到楊小云都會豎起大拇指:“不是閨女勝似親閨女。”
日夜操勞的楊小云因為多年的勞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2014年1月,楊小云在醫院接受了手術,術后醫生囑咐一定要休息一個月以上才可以下床。然而楊小云放心不下一大家人,術后的第三天就不顧醫生的阻攔出院了。
楊小云用31年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孝道,印證了她的愛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愛幼、純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她的事跡在周邊村廣為傳頌,大家在傳頌中受教育、在傳頌中受感動、在傳頌中升華思想、在傳頌中學習榜樣。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