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芳:甘踏泥濘慰青春
摘要:村里65歲的王山大娘對記者說:“艷芳人好啊,每次看到我們都噓寒問暖,到家見活就干,從不嫌臟嫌累,還給我買棉衣,比親兒女還親,沒少為我們辦實事。”寒來暑往,風雨無阻,一路走來,董艷芳用堅定的步履走出了自己美麗的青春,也走出了一地繁花。
9月14日,周六,董艷芳依然在村里整理材料、走訪群眾。
“忘記是周末了。”她笑著說:“一忙起來啥都忘了。”
董艷芳是確山縣物資公司的一名干部,也是公司派駐任店鎮胡寨村的第一書記。
□全媒體記者 楊曉暉文/圖
要干就要干好
2017年,單位需選派一名干部駐村,因年輕人少,加之駐村工作辛苦,老同志身體適應不了,領導便找董艷芳談話。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感情深,但心里很糾結。”董艷芳回憶當時的心情:兩個孩子小,丈夫有自己的事業脫不開身,我要是走了孩子怎么辦?
猶豫不決時,丈夫對她說:“去吧,家里有我,既然領導信任你,你就要干好。”
年過六旬的父母知道后對她說:“我們倆你不用操心,我們能照顧好自己。你干好你的工作就行了。”
就這樣,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董艷芳踏上了駐村之路。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
用真情贏得真心
雖然思想上早有準備,但一到村室,董艷芳的心還是涼了半截:幾間破房子,陳設簡陋,滿屋灰塵。
“老村室冬天冷,夏天熱,與老鼠同室,與蚊蟲為伴。”董艷芳說,最怕的是夜晚,有時加班到夜里兩三點,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院子里,不敢去廁所、不敢找水洗漱。
“看到來的是個年輕女孩,我的心也涼半截。”胡寨村黨支部書記孔偉笑著向記者解釋,因為農村工作復雜多樣,怕她勝任不了。
在大家的疑慮中,董艷芳住下了。
入村怎么干?怎樣才能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董艷芳決定從熟悉情況開始,入村第二天,她就開始走訪,白天與村民拉家常,晚上寫日志理思路。不到半個月,她就走遍了胡寨村的18個村民組,走訪了全村57戶貧困戶。
60多歲的貧困戶康毛頭的愛人,喉嚨疼有一年多了,鎮里、縣里都看了,不見好轉,董艷芳得知情況后,就給在市中心醫院的大伯打電話,擔心老人看病不方便,就拍視頻發過去。經過診療,老人的病終于見輕了。她拉著董艷芳的手激動地說:“閨女啊,我以為我的病到墓坑里也好不了,多虧了你啊,你一定要到俺家里吃飯,我給你蒸包子。”
村里還有一個60多歲的貧困村民,患間歇性精神病,一發病就到處跑。去年底,大雪紛飛,她住在柴禾垛里不愿回家。擔心其凍傷,董艷芳與單位同事急忙帶著棉衣、棉被和吃的驅車前往,不想雪天路滑,下坡時車滑到路溝里,顧不上查看傷勢,董艷芳爬起來繼續走。誰知到了后,這個村民又打又罵,那一刻,董艷芳再也忍不住,委屈的眼淚一下涌了出來。
真情贏得真心,董艷芳的傾情付出,群眾看在眼里,也記在心上。村里65歲的王山大娘對記者說:“艷芳人好啊,每次看到我們都噓寒問暖,到家見活就干,從不嫌臟嫌累,還給我買棉衣,比親兒女還親,沒少為我們辦實事。”
“董艷芳心思細膩,與群眾很快打成一片,現在群眾有什么事都喜歡跟她說,很佩服她。”孔偉對她刮目相看。
下真功拔窮根
“現在還有25戶貧困戶34人,主要原因是因殘、因病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說起村情,董艷芳爛熟于心。
為幫他們擺脫貧困,她逐人逐戶制訂幫扶計劃,通過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崗位、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戶逐步摘掉窮帽子。
村民史春生因病不能出遠門,一家三口靠種地為生,日子很艱難。董艷芳幫他申請危房改造,新建3間寬敞漂亮的房子,幫助解決各種政策補貼,并說服其妻子參加月嫂培訓,介紹她到北京當月嫂,月收入5000元左右;2018年,董艷芳幫他家聯系到了企業資助,為他家置辦了全套家具、家電、廚具等,讓他家煥然一新,春節他愛人回家都以為是走錯了門。今年,董艷芳協調3萬元貸款,讓史春生發展肉牛養殖,2018年史春生順利脫貧。
“沒有董書記,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過上好日子。”提起董艷芳,已脫貧的馬春華感激不盡。馬春華的愛人患尿毒癥,需長年用藥,家里一貧如洗。后來,董艷芳看村扶貧車間加工板材,就鼓勵他外出收購建筑工地用過的廢舊木板,拉回家后再加工,村扶貧車間負責回收。在董艷芳的鼓勵下,馬春華做起了板材生意,每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隨著業務發展,人手不夠,董艷芳建議他拉其他貧困戶一起干。就這樣,靠收購加工廢舊板材,馬春華不僅走上了致富路,還帶動多名群眾擺脫了貧困。
“只有真正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落到實處,才能擔起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董艷芳說,群眾信任咱,咱不能讓群眾失望。
為此,她不敢懈怠,以村為家,撲下身子,以只爭朝夕的實干精神跑項目、謀發展,用真情和汗水詮釋了一個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她積極爭取資金近千萬元,整修村主干道3000多米及橋梁一座;協調水利部門150萬元資金打井,讓3000多名群眾實現了安全飲水;爭取電力部門支持,為12個村民組實施農網改造;利用專項資金新建村室12間及文化廣場……為實施產業帶貧,她利用集體經濟資金注入企業和種植、養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與村內企業聯系,安排貧困群眾就業;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鄉村旅游……在她的奔走謀劃中,一個個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之策不斷在胡寨村開花結果,截至2018年底,胡寨村30戶貧困戶、81人實現脫貧。
“平時話不多,就是干實事,做起事來特認真,群眾都夸她沒架子、接地氣,到誰家走訪都是拉著她的手不讓走,可她一次也沒吃過群眾的飯。”與村干部聊起董艷芳,大家都眾口一詞地稱贊。
“今年準備建200畝白芷種植基地,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回收,努力打造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面對成績,董艷芳并不滿足,說起下一步的打算,她信心滿滿。
夙興夜寐思良策,殫精竭慮謀發展。寒來暑往,風雨無阻,一路走來,董艷芳用堅定的步履走出了自己美麗的青春,也走出了一地繁花。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