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臟”掏耳朵真的沒必要
摘要:杜晶艷 王寧宇
杜晶艷 王寧宇
最近,澳大利亞《那就是生活》雜志刊登的一篇報道引發關注。文中提到,一名女性每天晚上都有用棉簽掏耳朵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先是聽力出現問題,接著出現了顱內感染,差點危及生命。
導致這一嚴重后果的禍首竟是掏耳朵時殘留的棉纖維。很多患者詢問,“硬的工具掏耳朵不安全,怎么軟的棉簽也這么可怕?”“我掏耳朵從來沒出過事,那以后還能不能掏了?”
其實,因為掏耳朵導致感染,甚至患病需要手術的病例,近些年在醫院門診中時常能見到。今天就來說一說耳朵到底能不能掏。
耳屎對人有益并非多余
耳屎的學名是耵聹,為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油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黃色素,還含有少量水分和鉀、鈉等元素。耵聹產生后一段時間,會隨著水分揮發變成干片狀,也可能是黏稠狀,即“油狀耵聹”,均屬正常。
耵聹雖然有點影響美觀,但對人體是有用的。
一是抗菌:耵聹含有豐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膚表面筑起一層酸性膜,使外耳道處于酸性環境下,可起到輕度抗菌作用,保護外耳道免受感染;
二是保溫、保濕:耵聹可幫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不讓耳道內的皮膚過于干燥;
三是防異物入侵:耳道皮膚的細毛被耵聹中的油脂滋潤,可阻擋外界灰塵、防止異物和小昆蟲侵犯鼓膜;
四是防噪:耵聹的存在客觀上緩沖了傳入耳中的聲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劇烈的聲響所震傷。
清潔不當可致顱內感染
人類清潔自己的身體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耳部不適就醫處理耵聹外,別隨便自行掏耳朵!
正常情況下,耳道內的耵聹可以緩慢向耳道口移動,在人咀嚼或張嘴時自行排出。而無法自行排出的耵聹一般都比較堅硬或所處位置較深,清理不當很可能將耵聹推入耳道更深處,結果是引發耵聹栓塞,以及眩暈、耳鳴、聽力減退、反射性咳嗽等不適感,甚至對耳道造成永久損傷。因此,經常用挖耳勺、火柴棍、棉簽, 甚至自己的小手指掏耳朵的行為,并不科學。
掏耳朵為何會引發感染,能導致哪些疾病?
首先,掏耳工具本身就可能帶有各種細菌,當它劃傷皮膚時,細菌便會趁機侵入引起流膿或耳痛。尤其是在公眾場所采耳的人,更容易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等疾病。
相信一些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掏耳朵時發現棉簽上有血絲,卻不太在意。但這種情況若長期存在,相當于反復刺激外耳道的皮膚,不僅會造成外耳道皮膚損傷、發炎、粗糙增厚,還會增加耵聹分泌,甚至引起外耳道炎或濕疹等疾病。其實,看似潔白的棉簽上滋生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真菌,未經消毒掏耳朵,在人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引發感染。
由于耳朵與腦組織距離很近,當患上嚴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時,對大腦來說就是風險,臨床上有些患者因此出現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并發癥。這也是前文提到的那位女士棉簽掏耳后,引發顱內感染的原因。
頑固分泌物應就醫取出
如何正確清理耵聹呢?準確地說,其實沒有必要清理耵聹,可以等它自行排出。
當然,我們也可能遇到無法自行排出的耵聹,比如,位置較深或者比較堅硬。
此時,最好的辦法是到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醫生會用專業辦法將栓塞的耵聹取出。對于耵聹栓塞,一般用3%至5%碳酸氫鈉滴耳液滴入外耳道,每日5-6次,3-4天后由醫生在耳內鏡下將耵聹沖洗干凈即可。
另外,建議大家在游泳、洗澡時盡量避免耳朵進水,若不慎進水,可將頭偏向進水的一側耳朵后適當跳幾下,幫助水流出。切忌不要粗魯地用手掌密閉外耳道口,再借著壓力向外拉,這樣可能導致鼓膜損傷。游泳時戴上耳塞也是保護耳朵的一種好方法。
(作者單位:北京朝陽醫院)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