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扶貧情 滿篇暖心事
摘要:除了反思工作,王建春筆下更多的是一個個脫貧故事,這些故事不長,更像是他給每位脫貧戶寫下的人物小傳。 王建春說:“如果有人問起我們平利靠什么脫貧,我會拿出這些書來給他看,這里有老鄉們的艱苦奮斗,有干部們的無私奉獻,有我們秦巴山人的精氣神?!?/p>
新華社西安9月17日電 題:一紙扶貧情 滿篇暖心事
新華社記者張斌
51歲的王建春高度近視,眼鏡片厚如啤酒瓶的底,笑起來瞇成一條縫的眼睛躲在鏡片后,看起來溫和、親切。
王建春有個習慣,走村串戶總愛提個藍布袋,里面裝著滿滿的書,見著老鄉就發。書里的一篇篇文章,是他當扶貧干部后利用無數個夜晚寫作而成的,幾年下來已經寫下10萬余字,整理了五大本。書里有他的扶貧工作感悟,主角則多是當地的脫貧戶和扶貧干部,故事就發生在陜西省平利縣的村村寨寨。
平利縣地處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王建春是縣里的文聯主席,從未在鎮村工作過。2014年,他被派到距離縣城最遠的正陽鎮張家壩村駐村幫扶。山路難走,他又近視,赴任路上摔過好幾個大跤。
比山路更難走的是通往老鄉心里的那條路。
“起先,到農戶家摸底,問過叫什么名字、家里幾口人、吃了沒有,就不知道再說什么了。”王建春笑道,“而且老問‘吃了嗎’,老鄉會琢磨‘你是要送我救濟糧呀,還是想蹭飯?’”
尷尬的不止這些。第一次下村,他就被老鄉當成騙子拒之門外。原來,前陣子來了個外地人,說是扶貧的,假借鎮上分房的名義,騙了這家人5000元。后來,多虧有位村民認出王建春,初見的尷尬才勉強化解。
晚上,回到住處,王建春寫道:“之所以讓老鄉覺得是騙子,還是因為自己和騙子‘撞衫’又‘撞臉’——穿著講究的皮鞋,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指手畫腳,咋看都不像個扶貧干部,倒是像在裝腔作勢。”
“‘裝’即偽、假、騙,好干部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在真抓真幫真干中得到群眾認可的。”王建春在一篇名為《下村莫“裝”》的文章里寫下自己的感悟。
除了反思工作,王建春筆下更多的是一個個脫貧故事,這些故事不長,更像是他給每位脫貧戶寫下的人物小傳。
張壩村一個叫趙吉學的脫貧戶,老伴害病,兒子打工也賺不來錢,因為自卑,老趙一見外人,“雙手就在外衣口袋不停地上下搓”,不知當握不當握,“雙腿也緊張得發抖”。在鎮村的幫扶下,老趙養豬、種魔芋、建茶園,慢慢地收入提高了,人也變得自信了。如今,遇到記者來采訪,老趙“會很自然地伸出雙手去握”,有時候還會開幾句玩笑。
這些細致而生動的描寫,都基于王建春對村里貧困戶的長期觀察。
在名為《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散文里,王建春記下了干部們幫孤寡老人張光德“找快樂”的故事。在七年時間里,張光德的四位親人先后離世,曾經樂觀開朗的她有了輕生的念頭。為了幫她找回生活的勇氣,幫扶干部們把張家當成自己家,與老人一起吃住,還給老人買來手機、話筒??粗依镉譄狒[起來,張光德老人臉上又有了笑容,如今每到下午,她會邀來同村人,拿起話筒,一首接一首地唱歌。
《深山結遠親》《“草甸老帥哥”》《山村鞭炮聲》……當王建春把脫貧故事集拿給村民看時,他們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白紙上,都很激動。
在平利縣廣佛鎮柳林子村,被評為“自強標兵”的聾啞夫婦程良兵和妻子陳梅拿著王建春送來的書,不停地豎大拇指。
“看到誰家搬進新房,誰家添了豬崽兒,我都喜歡上前去問問,心里同他們一樣高興,就想把這些都記錄下來。”王建春說,“我寫的都是村里人、身邊事,倘若有老鄉、孩子因為讀了這些故事而受到激勵,那我就算沒有白寫。”
王建春說:“如果有人問起我們平利靠什么脫貧,我會拿出這些書來給他看,這里有老鄉們的艱苦奮斗,有干部們的無私奉獻,有我們秦巴山人的精氣神。”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