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70年:GDP從600億到90萬億,第三產業成新引擎
摘要: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2018年,我國人均GDP突破6萬元。2%,但總體來看,二產占比在不斷提升,到1976年,我國二產占比達到了45.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
2017年,我國人均GDP達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2018年,我國人均GDP突破6萬元。
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經濟總量超9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過去70年,中國創造了經濟史上罕見的發展速度。
回望新中國經濟70年,一方面是經濟總量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
1952年,我國的GDP是679億元;2018年,GDP突破90萬億元大關,絕對值比1952年增長了約1325倍。
在人均GDP方面,從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18年的64644元,增長約542倍。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基礎還相當薄弱,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素質不高、服務發展滯后。70年來,我國經濟由以農業居主導地位到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三次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優化。
GDP:從600億到90萬億元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已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同時,工業基礎仍然薄弱,且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低于發達國家。1952年,我國GDP總量為679億元。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所有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時,我國的GDP總量達到了1069億元,GDP絕對值比1952年時增加了57%。
數據顯示,我國GDP總量在1960年達到1457億元后,經歷了兩年連續下行,1962年回落至1151億元,至1964年才重新達到1455億元。
到1966年,我國GDP總量達到1873億元。不過,1967~1968年連續兩年GDP總量減少,到1969年得以恢復,達到1945億元。
根據學者羅平漢等人的研究,1967年至1976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平均年增長6.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5%,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3.3%。這一時期國家經濟政策的重心明顯偏向工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平均每8年翻一番,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這4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增量規模顯著擴大。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之后連續跨越,1986年上升到萬億元,1991年上升到2萬億元,2001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7年首次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2017年當年經濟增量折合1.2萬億美元,相當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經濟體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2018年,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
GDP世界排名提升
從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來看,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2.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約提高13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人均GDP方面,1952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19元,其后人均GDP的增長與GDP總量的增長曲線相似,經歷過兩次下滑,整體呈不斷上升趨勢。到1976年,我國人均GDP為318元,從絕對值增速看,比1952年增加了1.69倍,低于同期GDP總量的擴張速度。這主要是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人口經歷了快速增長期。
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均GDP快速增長。2017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2017年,我國人均GDP達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2018年,我國人均GDP突破6萬元。
產業結構:由重工業主導向三產協調發展
在產業結構方面,7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1952年,我國的一二三產結構是51:20.9:28.2,工業水平很低。1952年開始的“一五”計劃中,為了加快工業化速度,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其間,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先后建成投產。
“二五”計劃中,二產占比快速提高,在1960年這一比例達到了44.5%。
在上世紀60年代后,盡管二產占比一度下滑至31.2%,但總體來看,二產占比在不斷提升,到1976年,我國二產占比達到了45.2%,比1952年提高了24.3個百分點。一產占比32.9%,比1952年下降了18.1個百分點;三產占比為21.9%,比1952年下滑了6.3個百分點。
在改革開放前,由于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等地,因此,在不少方面,北方曾明顯領先于南方。例如在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城市化方面,上世紀90年代初,北方城區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明顯多于南方,其中包括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唐山、包頭、淄博等北方非省會城市,都是典型的重工業大市。
現如今已經成為南方明星城市的廈門、蘇州、寧波等,當時不過是城區人口幾十萬的中等城市。
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由于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盡管個別年份有所回升,但一產的占比總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到2018年,這一比例降至7.2%。
與此同時,工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這期間,二產占比持續居于高位。2006年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二產占比為47.9%,成為進入新世紀后的最高點。但在2006年后,二產占比逐年下降。到2016年降為40.1%后,近兩年略有提升,2018年為40.7%。
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1978年的占比23.9%穩步提升,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到2018年,三產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2.2%,貢獻率為59.7%,比1978年提高41.3個百分點。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我國整體已進入到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二產增長自然會放緩,三產比重會提升。相比二產,三產對就業吸收能力更強。在現代化過程中,隨著機器換人的推進,不少勞動力就轉向了三產。
彭澎分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升級,服務業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很多服務細節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服務業態也在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五線城市延伸普及。
責任編輯:楊濤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