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鐮刀到收割機的變遷
摘要:母親看我受不了,就心疼地說:“吾兒,你別割了,到地頭涼快去吧!”從鐮刀割麥到聯合收割機的變遷中見證了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廣大農民真正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甜頭兒。
口朱曉吾
又是一年麥收季,我感受最深的是從鐮刀割麥到聯合收割機的變遷。
記得小時候,鐮刀是農家收割小麥的主要工具。一到麥黃時,父親就到集市上挑選一些掃帚、鐵锨、鐮刀、草帽、手套等麥收必用物品,尤其是鐮刀,父親總是挑了又挑。父親說:“麥收主要靠鐮刀,鐮刀買好了,割起麥來不但省力氣,效率還高。”
割麥是個苦差事。我第一次割麥是責任田剛剛到戶。為了趁涼快多割麥,凌晨天不亮,父親就高喊:“上地了,都趕緊割麥去。”我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拿上鐮刀,隨著父母和二姐奔向已經沸騰的田野。割麥時,全家四口人在地頭邊“一”字形擺開陣勢,父親割起頭,母親和二姐在中間,我是后割者收尾。全家人彎著腰、低著頭,右手握鐮把、左手攬麥秧,驅趕著麥秧子向前方移動。沒有誰說話,只聽到鐮刀與麥稈碰撞發出的聲音。
到了中午,烈日當空,太陽火辣辣炙烤著大地,麥地里就好像是個大蒸籠,就連空氣也是熱烘烘的。人站在麥地里就是不干活也熱得受不了。不一會兒,我的衣服就濕透了,臉上的汗水直往眼睛、嘴里流。當時,我累得頭暈眼花,腰痛得站不起來。母親看我受不了,就心疼地說:“吾兒,你別割了,到地頭涼快去吧!”用鐮刀割麥的艱辛場景永遠刻在了心里。
“谷熟一時,麥熟一晌。”每年到了麥收大忙季節,對于農民來說就是一場“龍口奪食”的戰爭,全家甚至一個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全部投入火熱的麥收大忙中。從收割、拉麥、攤場、翻場、碾場、揚場到曬麥、裝袋、拉運、入庫,任何一個環節都是分秒必爭。那時的麥收,再快也要用半個多月的時間。
隨著農村改革步伐的加快,農業機械化程度也逐步提高。村里相繼添置了不少手扶拖拉機、四輪拖拉機,家家戶戶不再用鐮刀收割小麥了,用拖拉機拉麥子、碾壓麥子,徹底結束了人拉麥秧、牛拉石磙的歷史,效率大大提高了。前幾年,村里又購買了幾臺小型收割機。麥子就地割倒就地曬,曬干了就用車拉到麥場上直接碾壓。
到后來,隨著大型聯合收割機的普及,徹底取代了以往各式各樣的收割工具。麥子成熟時,家家戶戶只需拿著麻袋在地頭等著裝麥粒,再也不為繁重的麥收犯愁了。如今,農民過麥季越來越省心,短短兩三天,一望無際遍地金黃的小麥便不見了,而且達到了顆粒歸倉、秸稈還田。用鄉親們的話說:“這眨眼的時間,糧食已從田間送進糧倉了,簡直像做夢一樣。”
簡直像做夢一樣,這正是廣大農民的共同感覺。從鐮刀割麥到聯合收割機的變遷中見證了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廣大農民真正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甜頭兒。麥收方式的轉變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側面,但正是從這變化中,從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那隆隆的轟鳴中,廣大農民聆聽到了偉大祖國昂首前行的鏗鏘足音。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