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紅旗渠 ——林縣紅旗渠精神圖片故事
摘要:短短的一個星期,廣大的黨校學員,從一個個的現場一次次的聆聽,深刻體會到紅旗渠精神、扁擔精神和谷文昌精神是林州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不竭動力。而三種精神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交集融合、相互支撐卻鮮為人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何況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
分水閘至今仍在為林州人民默默做貢獻。
紅旗渠。
分水閘。
參加黨校春季班,有幸到林州紅旗渠參觀學習。其間,時刻感受著那種“人定勝天”的震撼,處處會聽到“紅旗渠精神”。當年的林縣人,在最不可能的時間、最不可能的地點,修成了紅旗渠,創造了人間偉業。此情此景,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是紅旗渠精神的全部內涵?雖然權威,似乎不夠。我斗膽加上八個字:鍥而不舍,勇往直前!這種精神更應該是林縣人民那種紅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和石板巖扁擔精神表現出來的為創造偉大事業所堅持的崇高信仰,并永遠激勵我們的永不落時的精神。
學習之余,僅以圖文,致敬那個年代!
□全媒體記者 柳 楊
紅旗渠分水閘
5月7日,學員駐足在巨幅照片前拍照。這張照片反映的是1965年4月5日,在紅旗渠分水閘舉行通水慶典儀式,人們歡呼雀躍。直至1969年7月,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工程全部竣工。紅旗渠的修建,正處于3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時期,林縣人吃糠咽菜,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這是第一個創舉。
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1515.82萬立方米。如果你對這些數字沒什么概念,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它的長度可以從北疆的哈爾濱一直連接到南國的廣州,這是人類史上的偉大創舉。
總干渠和引水洞
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渠首大壩開始,70.6公里總干渠,沿著太行山的千仞陡壁,穿過高山,進入林縣,為修建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青年洞總長616米,位于豫、冀、晉三省交界,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說。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不為人所知的是,青年洞的建設還有著曲折的歷史。紅旗渠開工之初,正在一期工程初步告捷之時,上級要求紅旗渠等工程必須暫停或下馬。耽誤工期就是滋生旱情!怎么辦?時任縣委書記楊貴和縣委拍板,讓大多數民工回家休整,留下300尖兵攻克青年洞咽喉工程難關。楊貴此舉頗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這讓反對紅旗渠的個別人抓住了把柄,他們將楊貴推到罷職免官的風口浪尖。在上級誤解、組織部長被撤職的嚴峻形勢下,楊貴趕到地委。他猶如一頭犟牛,面對各級領導嚴厲的目光,痛陳林縣缺水的歷史和建渠的進展,眾人被他的慷慨陳詞打動,在調查其所說非虛后,贊成紅旗渠工程繼續推進。
不受益而修渠,體現的正是全局精神。團結洞這是地處林縣最南部的臨淇公社修建的。臨淇公社屬于紅旗渠非受益地區。這,正體現了林縣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
站在創業洞前,感慨萬千:創業難,在全局性困難時期創業更難。從1960年11月到1961年9月的最困難時期,東姚公社的修渠民工全憑著一錘一釬、一鍬一鎬,以血肉之軀與堅硬的巖石抗衡,終于開鑿出了長63米、高5米、寬6.3米的創業隧洞,書寫了艱苦創業的壯麗詩篇。
綿延數千里的紅旗渠,一塊塊人工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是修渠人鋼鐵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當紅旗渠展現在世人面前時,當林縣人民鑄就這一豐功偉績時,我為他們的壯舉而感到震撼,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空中蕩秋千”。(資料圖)
激情四射的年代
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戰天斗地,劈山鑿石,歷經10年在崇山峻嶺之間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跡“人工天河”紅旗渠。這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與奉獻精神,再次告訴我們:理想信念——共產黨人的靈魂。
這是建渠民工住過的山崖。在那艱苦的年代,數萬修渠民工云集工地,沒有住房,就夜宿山崖,頂風雪,戰酷暑,毫無怨言。他們留下了豪邁的詩章:“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建成大渠不還鄉。”后人稱他們住過的崖檐為神工鋪。
老炮也叫燒炮,因這里的巖石屬于石英砂巖,石質非常堅硬,錘子砸下去也只有一個小白點,修渠民工決定在這里放老炮。他們先找準炮眼位置,打成了直徑為1米多,縱深10米余的老炮眼,再裝上炸藥1000余公斤進行爆破,就這樣,半座山應聲倒下,也就有了在修渠過程中“一炮崩開半架山的故事”。
在紅旗渠的英雄群體里,老英雄任羊成瘦小的身軀里,蘊含著令人難以想象的驚人力量!虎口崖,崖高百丈,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張開的大口。修渠時,山崖上時有松動石頭掉下來砸到人,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隊員,像雄鷹展翅在空中蕩秋千,飛蕩數次,才能蕩進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稱為“虎口崖”。
一次,任羊成正在下崖除險,上邊掉下一塊石頭,迎面砸在他的嘴上,頓時血流滿面,三顆門牙被打在了嘴里。但他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第二天,他戴上口罩,背著大繩,帶著工具又攀上了山崖。人們見他為了修渠不顧生死,便編了兩句順口溜送給他:“除險隊長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為了修紅旗渠,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幾顆門牙,還折了兩次腿,受了4次重傷。他修渠16年,又護渠25年,直到退休回老家定居。
測量工具短少,端盆水倒放小凳土法上馬,解決測水平的問題。紅旗渠8000米長度做到了落差1米的精確。紅旗渠的建成,靠的就是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十萬民工,自帶口糧、工具,浩浩蕩蕩開進太行山。沒有房子,山洞打鋪。缺少炸藥,自行制造,工具不夠,打鐵鍛造。沒有起重設備,搭個架利用杠桿原理逐個提升。人民群眾的智慧、潛能發揮極致,氣吞山河。
你見過毛主席用過的扁擔嗎
“扁擔精神”紀念館的鎮館之寶——毛澤東同志在土地革命期間使用過的扁擔。你確定見過嗎?這里面的故事同樣的感天動地。
一
扁擔精神誕生于林州石板巖鄉供銷社。石板巖鄉地處太行山深處,山區農民”買難賣難行路難,難于上青天”“長年無鹽吃淡飯,夜晚無燈摸黑天,一根火柴點全村”。直到1946年7月,石板巖鄉供銷合作社成立了,他們的命運才有了改變。
石板巖供銷社人憑借一顆赤誠之心,用一副鐵肩膀,挑起了連接黨群、溝通城鄉的重擔,在實踐中形成了“艱苦創業、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的扁擔精神。
5月8日,學員來到石板巖鎮參觀。石板巖鎮一橋連兩岸,橋兩側刻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8個大字。對岸就是扁擔精神紀念館。
二
今日石板巖,青山綠水,金山銀山。但在70年前,石板巖就是典型的窮山惡水。4垴、8塹、28道深溝、44條險道,全鄉17個行政村326個自然村2800戶,分散在山頂、山腰和峭壁上。一年有4個月的無霜期,冬天一天的光照也只有三四個小時。山高溝深,交通不便,氣候寒冷,居住分散,信息閉塞,抬頭望天,抬腳就爬山,是全鄉自然面貌的真實寫照。
這張老照片,對于當年扁擔送貨的艱辛可見一斑。然而,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當時只有4個人,從廟里搬來的一張供桌,一根扁擔,一盞油燈,一個算盤,外加1821元冀南票(折合人民幣18.21元),全部家當一擔子就能挑走。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到近乎窮酸的供銷社,孕育了著名的“扁擔精神”。據統計,30年時間,每名職工送貨里程可以繞行地球10圈。
三
懸掛的老照片里,因山楂賣不出去,老奶奶怒砍碗口粗的山楂樹。石板巖供銷社建立之初,山里沒有公路,更不通汽車。群眾說:“石板巖,山壘山,干啥全靠肩膀擔。”
面對耕田的步犁,學員們正在認真聽講解。上世紀60年代初期,石板巖供銷社營業員郭金富到郭家莊大隊龍床口生產隊送貨,看到這個隊里有一張步犁因為一顆螺絲釘損壞了不能使用,而當時石板巖供銷社又沒有這種螺絲釘。如果要買,就要往返爬30多里的山路,而一顆螺絲釘才值6分錢。為了不耽誤犁地,郭金富決定去找螺絲釘。有人說:“6分錢的生意,爬30里路,還不夠磨鞋底的錢,劃不來。”郭金富說:“要說生意是不大,可缺一顆螺絲釘,生產隊就沒法犁地,春爭日,夏爭時,誤了生產可是大事。”他冒著風寒,下山上山,一口氣來回30里路,找來了螺絲釘。四
林州市石板巖供銷社還先后獲得國務院嘉獎令,榮獲“全國供銷社系統一面紅旗”“全國基層社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供銷系統文明服務示范窗口單位”“省五好企業標兵”“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農業戰線十面旗幟之一”等稱號。如今林州市供銷社新合作超市遍城鄉,誠信為民服務。
當代學習“扁擔精神”,就是要學習“扁擔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種思想在石板巖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四有書記”谷文昌
老百姓尊他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為當地多年的習俗;
習近平總書記撰文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2015年4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推出《“四有”書記谷文昌》的報道,一位離世34年的縣委書記登上黨報頭條;
他已經去世34年,卻仍被當地民眾深深懷念;
他帶領群眾植下的滿島木麻黃,如今已長成防風固沙的茂密森林。
他就是谷文昌,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
谷文昌是河南林縣人,1950年隨部隊南下至福建,在海島東山縣工作了14年,擔任縣委書記10年。他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膽魄,率領東山人民苦戰十幾載,遍植木麻黃,筑起綠色長城,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讓海島換了天地,讓百姓換了人間。
上個世紀50年代,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基層工作。起初,他不會騎自行車,下鄉不是走路就是讓通訊員用單車載。這樣時間一長,他感到對工作十分不便,萌生了學騎車的念頭。于是,1957年夏天,由通訊員朱振鳳和朱財茂擔任教練,他開始學騎車。“多了一條腿”后,谷文昌下基層更勤了。東山的山山水水,留下他踏實的足跡,地頭田間,閃動著他辛苦的身影。全縣400多位生產隊長,他幾乎都能叫出名字來。而這一切,有一半功勞得歸功于這輛“書記專車”。對于自己的“專車”,谷文昌十分愛惜。后來縣里給他配了一部吉普車,但他沒舍得丟下他的“專車”,把吉普車讓給了縣里的其他領導。他說:“還是自行車用起來方便,和群眾容易搭話。”就這樣,這輛自行車,陪伴著谷文昌度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走過一次次風風雨雨。
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解放初和谷文昌一起來到東山。谷文昌和妻子史英萍都是出身貧苦農家,他們一生都保持著農家子弟的本色,簡樸持家。谷文昌去世后,子女在平凡的崗位自食其力,沒有向組織和各級領導干部提過關于個人的任何要求。谷文昌式的好家風成為我們黨永不褪色的傳家寶。
寧化縣的人們,至今都稱谷文昌為“谷滿倉”。當時的寧化人都吃不飽飯。谷文昌指導著將農作品的品種進行一定的改良之后,還將人民群眾用“包工分”的制度讓效率、質量與報酬高度地統一起來。當然,這個制度在當時來說是有風險的,可是他“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顧自己的個人得失”。也就是這樣,才得以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干勁,谷文昌讓寧化人民結束了米飯不夠地瓜片湊的半饑半飽的生活。當看著金燦燦的稻谷堆滿了倉庫時,人們總會叫他“谷滿倉!谷滿倉!”當國家批準開工寧化隆陂水庫的時候,谷文昌被任命為總指揮,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
學員正在凝視谷文昌南下“保證書”。
這是一張發黃的煙盒背面,寫著谷文昌等6人的保證書。“每人家庭早有準備,家庭不會拖腿;陰歷正月初九早飯集中十區署,保證當天下午報到平房莊。特此保證。組長谷文昌,副組長楊永修。申周朝,郭玉守,元為德……共六人。”
1948年12月,中共林縣縣委組織干部隨軍南下。當時一些干部認為,在家工作,既熟悉情況,又能照顧家,不愿南下。谷文昌不僅自己帶頭報名,還積極動員其他人報名。另一張南征政民工作人員登記表上,“家庭有啥困難”一欄,填著“沒有困難”;“本人對家庭照顧的依托人姓名”一欄,填著“依托兄弟谷文德”。當時,谷文昌的母親已經60余歲了。一張保證書、一張南征政民工作人員登記表,大寫著一個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
短短的一個星期,廣大的黨校學員,從一個個的現場一次次的聆聽,深刻體會到紅旗渠精神、扁擔精神和谷文昌精神是林州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不竭動力。而三種精神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交集融合、相互支撐卻鮮為人知。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林縣縣委發出“引漳入林”動員令后,十萬大軍戰太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何況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供銷系統抽調100多名采購員奔赴全國各地,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有啥要啥,大力采購,“出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
1961年春,修渠工地糧食緊缺,林縣派員前往東山縣找谷文昌求援。得知家鄉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急需糧食干菜時,盡管東山縣也很緊張,但谷文昌仍給解決了部分碎大米、木薯干、干菜等。1962年,工地上手推車內外胎緊缺,他們第二次找到谷文昌。由于福建產橡膠,橡膠制品指標比內地寬裕,谷文昌一下子給解決了2000條手推車內外胎。為此事,“文化大革命”期間,谷文昌受到了錯誤批斗。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