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利:奮斗為弦奏出人生協奏曲
摘要:優美的弧度,純正的漆色,精雕細刻的琴頭……藝術家們手中的一把把絕世好琴,奏出了悅耳完美的音樂,它給整個世界帶來了美好和享受。看到這些您可曾想過,這一把把精雕細刻的尤物是如何誕生的?而制作這些提琴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創業故事呢?走進“提琴之鄉”竹溝鎮,傾聽王新利的創業故事。
王新利在公司檢查制作好的提琴。
王新利向公司員工傳授制作提琴的技巧。
記者 溫培雅 文/圖
引子
優美的弧度,純正的漆色,精雕細刻的琴頭……藝術家們手中的一把把絕世好琴,奏出了悅耳完美的音樂,它給整個世界帶來了美好和享受。看到這些您可曾想過,這一把把精雕細刻的尤物是如何誕生的?而制作這些提琴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創業故事呢?走進“提琴之鄉”竹溝鎮,傾聽王新利的創業故事。
他來自“提琴之鄉”竹溝鎮。
他以琴為業,用琴弦搭起創業之路,腳步延伸到歐洲的音樂之鄉,讓世界記住了駐馬店一個小鎮的名字——竹溝。
他以琴為媒,用琴弦撥動心弦,唱響新時代《鳳求凰》,奏響人生協奏曲。
數百年來,小提琴以其優美的造型和音色被譽為“樂器中的皇后”,在眾人的心目中,它是“優雅”的代名詞,無論是演奏還是制作它,似乎都與農民沾不上邊。然而,鑫力提琴廠的開拓者王新利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帶著意外和好奇,日前,記者走進位于確山縣竹溝鎮的鑫力提琴廠,見到了這位獨具匠心的農民工匠。
務工北京 十一載傳承工匠精神
“我是地道的農民出身,做提琴行業11年了,去年才從外地回來。”王新利開門見山地對記者說。
今年40歲的王新利,是確山縣竹溝鎮人。在擺滿工具和小提琴、大提琴的工作室里,王新利娓娓道來與提琴結緣的往事。
第一次見到造型優美的小提琴,他就愛上了制琴這一行當,他沒有學習過音樂,也不會演奏樂器,但是從第一次接觸提琴制作就對它“一見鐘情”,而且深深被它吸引。他對這個行業有一種情懷,對它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他努力學習高檔提琴制作的全套技藝。有時為了熟悉一個工序,他四處奔走后連續通宵研究。“雕刻出琴的外形并不太難,難的是要賦予它內在的氣質和獨特的音色。”王新利說,“每把琴都能看到制琴者的影子,要制作出與眾不同的提琴,就要把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他沉迷于提琴制作,有時不知不覺從晚上8時工作到天亮,制作出一把好琴對他來說絕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王新利的鑫力提琴廠成立于2008年,公司原在北京通州,通過對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的學習與實踐,不斷對工藝優化、流程改良、產品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經營理念。可追逐夢想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創業頭兩年,因經驗不足,他的廠子沒有起色。他沒有氣餒,而是靜下心來分析原因并改進。之后,他的小提琴制作和銷售漸入佳境。
如今,他的公司主要生產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貝司、大貝司、小提琴琴盒及附件等系列產品,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現具備年產各類型號和各種檔次的提琴產品4萬套、大提琴5000套的生產能力,主要出口貿易國家有:歐美亞、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韓國、日本等國家。提琴的生產規模、技術力量、材料儲備、出口創匯,均居同行業首位。
“專業的制作精神和嚴謹的品質,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我本人涉足提琴行業多年,也目睹了國外令人驚嘆的制作流程。所以,我們對自己的產品質量在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公司在云南設有材料采伐加工為一體的大型加工工廠,產品的面背板材料是經過嚴格篩選、烘干、分類入庫,選用東北的魚鱗云杉作生產提琴的面板,背板選用云南的五角楓,這些都是我國樂器材料的首選。我的目標就是要塑造一個具有完美品質與極致體驗的民族提琴品牌。”提起自己的企業,王新利的眼睛閃閃發光。
返鄉創業 根植熱土回報桑梓
2008年,王新利在北京郊區成立了鑫力提琴廠,專門制作中高檔提琴。打拼多年的他成就了事業上的一個個輝煌,工作室的名氣也隨之越來越響亮。盡管這一切給他帶來了不少實惠,但都無法阻止他的歸心似箭。在企業成立那一刻起,他就夢想著創業成功、回報家鄉。
在竹溝鎮打造“提琴之鄉”的號召中,他毅然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貢獻一個赤子的力量。“有了穩定的外銷渠道后,在互聯網時代,我的廠子放在北京還是老家竹溝,幾乎沒什么差別。”他這樣平淡解釋當初的選擇。如今,他的工廠就建在確山縣竹溝鎮王崗村這片讓他魂牽夢繞的桑梓之地上。占地面積13340平方米,注冊資金1000萬元,現擁有職工50人,帶動當地就業30人,幫扶就業5人。
“提琴是精致的木質樂器,需要頂尖傳統手藝,在工藝上,小提琴幾乎每個部件都需要手工打磨,形狀、厚度的一點兒改變都會對最終的音色產生影響。”王新利拿起一把尚未完工的小提琴深情地說。沉浸在小提琴世界中的王新利,用他的手無數次觸摸提琴的每一寸肌膚,賦予提琴靈氣和生命力。對于工匠精神,他認為首先是態度,要真正去熱愛,然后是技能的不斷積累,去學習和鉆研。以琴為伴的生活舒緩、優雅,而制琴的他腳踏故鄉的熱土,行走在創業大道上,越發自信從容。
以琴為媒 讓“竹溝造”小提琴奏響世界
琴中自有黃金屋,王新利在制琴售琴中掘到了人生的金礦,但是琴中的顏如玉,王新利也遇到了。王新利的妻子是中國農大的高材生,精通多國外語,說起兩個人的緣分,還是小提琴牽的紅線。
因為需要和外國客戶打交道,王新利需要一名熟練的翻譯,他由此結識了畢業于中國農大的王曉潔。王曉潔不但精通多國語言,而且獨具慧眼,她看到了這個天中走出的農民企業家身上的銳氣和大氣。在一次次共同的出國考察和與客戶洽談中,一條無形的紅線通過悠揚的琴聲將兩個人牢牢系住,他們漸漸由搭檔變成了夫妻,成了一個以琴為媒的佳話。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小山溝的農民娶回了來自湖北的美麗大學生,兩個人夫唱婦隨,一個投身車間抓生產,一個天南海北跑銷路,訂單越來越多,步子越邁越大。
對于將制琴當成一項藝術實踐的王新利來說,他更習慣于用心去描繪制琴之美。他告訴記者,一把好琴的誕生,除了好材料外,每個環節都講究精細,這樣做出來的琴才是活的,才能“唱”出最美的歌。
“讓竹溝造小提琴奏響世界”——這是王新利的初心,也是他11年的堅持,這個夢想成為他奮斗路上始終相伴的激昂旋律。
責任編輯:郭永勤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