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照暖高李村
摘要:說起李書記給高李村辦的件件實事,年長的村民夸她像自己的親閨女,似“小棉襖”溫暖著大家的心。
李佩陽在走訪貧困戶
記者 陳誠 文/圖
“修了路,栽了樹,富了不少貧困戶。高李村變化這么大,群眾都非常感謝李書記。我代表高李村群眾送個禮!”上蔡縣邵店鎮高李村村民高天興的一席話迎來送旗群眾的一陣掌聲。說起李書記給高李村辦的件件實事,年長的村民夸她像自己的親閨女,似“小棉襖”溫暖著大家的心。
她是一名80后,從繁華的城市走進了偏遠鄉村,告別了舒適的工作環境選擇了田間地頭;她挽起了褲腳、扛起了鋤頭,在投身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中,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堅韌和執著,為貧困村建設添磚加瓦。她——就是經個人兩次積極申請,省委宣傳部駐駐馬店市上蔡縣邵店鎮高李村第一書記李佩陽。
李佩陽是單位的一名副處級干部,兼任團委書記。當得知李佩陽去國家級貧困村、艾滋病重點幫扶村高李村扶貧時,母親半天沒說話,在電話里哭了。她對母親說,作為年輕的黨員干部,應該自覺響應組織號召到一線去鍛煉自己、增長才干,真正去為群眾做點事情。最后,母親說,既然去了,就好好干。
2017年11月7日,李佩陽來到高李村了解情況后感到震驚,全村轄5個自然村、13個村民組、人口4760人。雖然經過10多年艾滋病重點村幫扶工作,全村仍有貧困戶69戶235人,主要是因病、因殘致貧,其中還有12戶五保戶,都需要政策兜底保障。村里基本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產業扶貧任務繁重,產業發展亟待起步,而且當時村“兩委”只有兩個人。
李佩陽沒有退縮,沒有抱怨。正好那時李佩陽在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很認真地看了好幾遍。尤其是駐村后,李佩陽覺得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對農民的感情是非常真摯,這份感情植根于他在梁家河的那段艱苦歲月,踐行于為人民辦實事的堅定信念。讓李佩陽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提到在農村要過“五關”的考驗,雖然現在的條件沒有當時那么艱苦了,但她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信任關。
真情,走進鄉親心里
“女書記來能干啥呀?肩不能挑、手不能扛的……”初到高李村,李佩陽聽到不少關于女書記的議論。是啊,柔柔弱弱的女孩子,到村里能干些什么呢?李佩陽也曾獨自思索,怎么才能盡快融入群眾?
第一次走進高李村人的心里,是因為量路。修路,幾乎是當前中國任何一個村莊面臨的重要問題,高李村也不例外。她安排村干部抓緊時間對項目路段進行測量。兩周時間過去了,村干部愣是沒有動靜。李佩陽急了,帶著村干部拿著測量器一步一步親自測量,一口氣走完了十多公里的路,回到村委后又親自繪成擬整修道路平面圖。這個事兒讓村干部汗顏,一位跟著她一起測量的村干部說:“以前這樣的測量工作少說也得兩三天,中間幾次想歇歇,可看到作為女同志的李書記還在認真測量,作為莊稼漢的我,又怎么好意思再叫苦叫累呢?”
量路過后,李佩陽明顯感覺到,大家對她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之前不愿意跟她交心,現在開始把村里的情況、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一向李佩陽倒出來。交談中,李佩陽得知村里的一個水塔,6個村民組的村民都在使用,供給能力遠遠不足。第二天,李佩陽就到縣水利局溝通,讓工作人員到村里實地察看。
在李佩陽的努力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李莊、薄莊部分路段共1.6公里的道路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93盞,配備垃圾桶68個,協調灌溉水井14個。
有工作思路、行動力強,這讓高李村的人心向李佩陽靠攏。
再次走進高李村人的心里,是傾真情。在走訪一戶五保貧困戶時,李佩陽哭了,她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家徒四壁,她難以想象住在四面透風的房子里,他們怎么生活。每走訪一戶貧困戶,李佩陽心中的責任就重一分,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們盡快住上新房子,一定要盡快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
69戶貧困戶,李佩陽對照著檔卡信息走訪了一遍又一遍,對每家情況、困難、需求都了如指掌。68歲的李大娘是貧困戶也是艾滋病戶,是個獨居老人。去她家走訪時,一進院子李佩陽就主動上前拉李大娘的手,李大娘下意識地往回縮,李佩陽堅持拉住她的手說:“我是咱高李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以后有啥事只管跟我說!”李大娘一下子就掉淚了,因為從來沒人關心過她,從那以后逢人就說自己有閨女了。李佩陽想方設法為每戶貧困戶爭取最大程度的幫扶政策。目前,覆蓋、享受幫扶政策最高的貧困戶有12項,最少的有5項,使精準幫扶政策成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及時雨、雪中炭”。
當地的種菜能人李鐵成回憶,李佩陽隔三岔五到他的蔬菜大棚了解蔬菜的長勢、銷售情況,還經常到大棚幫他干農活。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下雪,眼看大棚要被積雪壓塌,李佩陽不顧個人安危,爬到大棚頂上幫他鏟雪的那一幕。
就這樣,李佩陽白天調研走訪、座談和鄉親們拉家常,深入田間地頭幫村民干農活,晚上在村支部寫日記,想思路,想對策。如今群眾都喜歡她,不再把她當外人。
務實,沉淀為民情懷
在高李村,她一直在思考:村村通了、戶戶亮了、基礎設施大大改善了,為什么群眾身上沒有精氣神?究其根源,部分群眾長期躺在國家的搖籃里,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等靠要”思想嚴重。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先拔掉群眾思想上的“窮根”,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引導群眾樹立發展的主體意識,激發他們的干勁和決心。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繁榮,農村更需要通過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鄉風文明。為了加強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設,李佩陽采取了一系列惠及全村的措施:教師節、重陽節開展愛心助學支教、關愛留守兒童、拍攝最美老人等活動,讓群眾感受溫暖;在國家扶貧日、艾滋病日,義診送藥、普及健康知識,消除人們對艾滋病的誤解與偏見;幫助村里組建鼓號隊、腰鼓隊,送戲曲進家門,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舉辦首屆“揚正氣、樹新風”模范表彰大會,使村民學有標桿;她撰寫的144字村規民約,刻在村頭大石頭上,送進小學課堂,作為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大力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協調市殘聯為村內殘疾人送輪椅、拐杖。她堅定地說:“小康路上我們不會落下任何一個人。”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今,鄉親們的精神面貌明顯轉變:拿著扶貧款打牌賭博的少了,積極要求發展致富的多了,一位大姐還在李佩陽的鼓勵下把村里姐妹們跳的廣場舞拍成抖音,圈粉數萬,成了網紅。
發展,夢想照進現實
李佩陽清晰認識到,貧困群眾脫貧主要苦于沒資金、沒門路,只有以產業為依托,才能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她和村干部們商量,必須“雙管齊下”,讓高李村自身富起來、強起來。一方面,示范引領,樹立脫貧致富典型;另一方面,壯大集體,依托產業興村富民。
貧困戶老劉腿部有殘疾,兒子去世以后,兒媳也棄家出走,他既要看護90歲的母親,還要撫養年僅6歲的小孫子,覺得生活沒一點希望。在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李佩陽三天兩頭去他家做思想工作,耐心給他講政策、講形勢,幫助他想辦法。在李佩陽的幫助下,他通過小額貸款建了蘑菇大棚,第一年就增收5000余元。在老劉的帶動下,又有10多戶貧困戶通過自己的努力增收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高李村沒有帶貧產業,群眾有種菜的傳統,但受資金限制,大都露天種植,產量低,收益很有限。李佩陽了解情況后,經過調研認為可以在村里建設蔬菜大棚,既可以發展村里蔬菜產業,也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入,還能起到帶貧效果。她利用單位支持的100萬元建設了7座占地35畝的高標準蔬菜大棚,承包給村里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李國松,上半年種黃瓜,下半年種芹菜,帶領貧困戶共同發展,預計每個大棚每年最低收益4萬元,一年下來7座大棚能掙20萬元。如今大棚的黃瓜已上市,引來駐馬店市區及周邊的客戶采摘黃瓜。而且,每天都有幾十名村民到大棚務工,每人每天工資60元。為最大程度降低農戶風險,李佩陽積極拓寬農產品銷路,大力發展訂單種植,目前已和鄭州馥禧艾灸公司簽訂了3年收購協議。同時,還積極開展文化扶貧,協調省新聞出版學校與上蔡縣簽訂教育扶貧協議,已有17名學生入學就讀。她還爭取400萬元電影資金,建成河南省第一家鎮級奧斯卡影院,部分收益歸村集體經濟。僅大棚和影院兩項,村集體每年就增收10萬余元。
信仰,堅定心中方向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黨支部。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兩委”班子,沒有主動作為的黨員隊伍,要實現脫貧致富、全面振興,只能是紙上談兵。
高李村曾被評為全鎮唯一的黨建后進村,在參加全縣整頓推進會上,李佩陽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甩掉這個帽子。李佩陽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通過“三會一課”,經常性地組織干部、黨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學黨規黨紀,特別是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在學習中討論,在討論中提高,增強大家的政治意識。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定值班坐班、周二例會等制度,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為了增強黨員的責任感,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按照六面紅旗創建的內容給黨員劃分責任,讓他們積極參與村內事務。把每月25日定為“主題黨日”,每半年進行一次黨員民主評議,并吸納脫貧明星進班子,培養致富帶頭人為預備黨員。如今,高李村黨支部工作多次被鎮里表揚,村黨支部成員從原來的兩個人發展到8個人,大家都積極謀劃工作,主動在脫貧攻堅戰斗中打頭陣、當先鋒。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近期還獲得鎮脫貧攻堅進步獎。
奮斗,不負青春韶華
現在村里街道干凈整潔,一幅幅主題墻面展現著大美鄉村、豐收的喜悅,文化廣場的黨建宣傳欄以豐富活潑的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銀杏、垂柳、紅楓、紫藤也已經扎根,兩層樓的新辦公室即將竣工,跳廣場舞的人又增加了……在駐村的500多個日日夜夜里,李佩陽只回家看望父母3次,她把高李村當作自己的家,一心想讓家建得更好。其間,她扶貧幫困的事跡曾先后被《人民日報》、河南電視臺、河南科技報網予以報道。
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李佩陽以自己的光和熱溫暖著村民的心,把黨的陽光灑在每個村民的心坎上,使村民在李佩陽的身上看到黨的扶貧政策帶給他們的幸福之光!
責任編輯:劉洋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