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匠
□王太廣
在農村,有個手藝就算是匠才了。他們不但受人尊重,而且經常有人請,也算得上是個排場人吧!
我接觸較多的是木匠崔儀亭。他從小學木工,不僅能干,還善鉆研,是我們生產隊里木工技術最高的。他會做馬車、架子車、犁子、拖車、耙方、揚場锨等農具,還會做紡花車、織布機和床、桌子、椅子、柜子等家具。我每天放學后,總愛到他的木匠鋪里轉一轉,看他用刨子對著木頭刨花,翻卷的木屑散發出一種別有味道的芬芳,讓我很陶醉。他用墨斗劃線時,我就幫他拽起緊繃的墨繩,一松手,一道筆直的墨線便印在了木頭上。他在床幫、桌椅上雕刻的圖畫,讓我更加羨慕他精美的刀工。
生產隊有兩三盤磨面的石磨,還有單獨磨豆腐和芝麻油的石磨。每盤磨用不長時間,凸紋就被磨平了,磨溝就被磨淺了,無論是磨面、磨油,還是磨豆腐都不出活兒。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鍛磨才能提高磨面、磨油、磨豆腐的質量和效率。經常來我們生產隊鍛磨的石匠是汝南縣紅旗公社(現改為三里店鄉)十里鋪大隊神仙洞生產隊的一位姓余的老人。余石匠每次來都背著一個工具包,里面裝著錘子、釬子等工具。他一到我們生產隊,不休息就開始干活,讓人幫忙把石磨從磨盤上卸下來,翻開放穩。然后,他對著原來的磨紋,逐條逐縫地深鑿起來。面對石磨,他一會兒也不閑著,一干就是一整天,鍛完所有的磨就走,過幾個月再來。我常常納悶,在石匠手下,那些石頭咋就那么聽話呢?一個釬子順著石磨的斜溝,一錘一錘地敲打,小碎石子不停地脫落,不到一天時間,一盤磨就鍛成了。
我們生產隊的鐵匠叫王連敬,他解放前從北方來的,解放時落戶到我們生產隊。王連敬身材魁梧,一向沉默寡言。每年麥收前,他都會按照隊長的要求,搭起爐灶,燃起炭火。爐火越吹越旺,爐內的鐵塊燒得通紅時,王連敬就會將將燒紅的鐵塊放在砧子上,然后掄起鐵錘,叮叮當當敲起來。一個個燒紅的鐵塊在他的手里很快就奇跡般地變成了鐮刀、耙齒、銷釘等農具。那時,我常常很癡迷地看他掄錘的樣子,那黑亮的肌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異常耀眼。豆子般大的汗珠從他身上一粒一粒地往下掉,真的很酷。
我們生產隊的理發匠叫丁運增。小時候,我經常見他挑著剃頭擔子,選擇一個背陰的地方或樹陰下安放下來,不用吆喝,就有人自動來了。男勞力等到陰天下雨的時候才能理發,只有隊長、會計、記工員、飼養員和老人、小孩不會受時間的限制。老丁叔原來的技術很一般,剃頭刀子不快,剪刀不利,理發推子還常夾客人的頭發。后來,生產隊給他添置了好的設備,他不只給人理發,還增加了刮臉、按摩、鉸鼻毛、掏耳朵等項目。我喜歡看他給別人剃頭,但不喜歡自己被剃。有一年冬天,幾個小伙伴為了少洗頭,圖省事,一起剃了光頭,整天戴著帽子。王本軍娶妻鬧洞房時,王玉喜一把將我的帽子摘掉,我的光頭頓時成為屋里的亮點和焦點,引起眾人一陣好笑。
細細想來,農村的能工巧匠很多,除了以上幾種手藝人外,還有畫匠、花匠、篾匠、皮匠、油漆匠、銅匠、錫匠、銀匠、泥瓦匠、閹豬匠、磨刀匠、補鍋匠、補鞋匠、修傘匠、磨油匠等,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出手不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的匠人隨著歲月一起老去。他們漸行漸遠,有的只留下遙遠的背影,有的正在消失或逐步消失。但他們為人類、為社會、為鄉村、為農民作出的貢獻和他們高超的技藝,不但讓我們永久地懷念,而且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抓緊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傳承和保護。
責任編輯:律凱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