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音
鄉音是人人都有的,而且也是很難改變的。不管人生的旅途怎么走,是飛黃騰達,是窮困潦倒,還是你漂流到異域他鄉,縱然昔日的青春少年變成了白頭翁媼,可總有一樣東西依然不會改變,那就是由聲調、方言、詞語習慣等成分組成的鄉音。
鄉音能拉近心靈的距離。離散多年的兒時伙伴偶然相遇,一口獨具地方特色的鄉音,就會在頃刻間打開記憶的閘門,引領人們到靈魂的根部,返回到早經飛逝的歲月。即使彼此并不相識,只要一縷濃重的鄉音飄過耳際,也會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帶來一陣驚喜、一種溫馨、一絲感動。
1984年8月,我調到汝南縣委宣傳部從事專職新聞報道工作,為了多發稿,就帶一些稿件到《河南日報》編輯部送稿。屬于工商經貿類的稿件就到工商處呈編輯審閱,屬于農村、農業、農民類的稿件就找農業處的編輯修改。在農業處辦公室,我看到一位身材稍胖、和藹可親的老編輯,就走到他的辦公桌前,畢恭畢敬地介紹自己是剛剛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隨即呈上自己的拙作。他看完以后,去掉眼鏡笑著說:“其實你沒有拿出稿子,聽一句話我就知道你是汝南人啦!”我很是驚喜:“你咋知道的!”他說:“你的汝南口音很重,我一聽就知道了,因為我也是汝南人,我叫張寅清。”我激動地說:“哎呀!我早聽說過您,非常仰慕您,今天終于見到您了。”他并沒有什么虛話,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就針對我稿子的寫法和內容,提了一些修改意見。只留下一篇《汝南縣食品工業大步發展》的消息。之后,他才問我:“你住下了嗎?”我說:“已住在《河南日報》招待所了。”他說:“好!好!晚上我去房間看你。”
到了夜晚,我正在住室里修改稿子,聽到敲門聲,便迅速開門。張寅清叔叔果真來了,他手里拿著一個大牛皮紙信封。他坐下后,從信封里掏出一本《河南日報通訊》、一本《通訊員寫作入門》、一本《消息寫作指南》,遞給我說:“今天我在辦公室里聽到家鄉的口音,見到家鄉的人很高興。知道你剛到宣傳部搞新聞報道,順便給你帶幾本書,抽時間看看。”我當然深表感謝。之后,他就開始介紹他在老家汝南縣城小時候的艱苦生活以及在汝南高中上學的情景。隨后,他又問北城門、悟穎塔、大成殿修復了沒有?因為他曾幫助縣里向省文化廳要過這些資金。又問一些縣領導、他的老同學和他熟悉的幾位老同志的情況。看來,張寅清叔叔對家鄉真的很關心、很了解,也很有感情。當天晚上我們聊了很久。從此以后,我們彼此因為鄉音相識,因為鄉情相連,成了“忘年交”。我所寫的稿件大都寄給他,由他修改后,再投寄到其他報刊,從而使我的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我每次到鄭州送稿也好、辦事也好,總是先到張寅清家里坐坐。當他退休后,仍然關心家鄉的發展與變化。用他的話說:“在外工作的人見到家鄉的人倍感親切,聽到鄉音異常興奮。”我想,不止是他一個人,也許很多人都是這樣吧!
鄉音,作為語言的一種,應該和世界上各種語言一樣平等對待。毛澤東的湖南話表明他來自三湘大地,鄧小平的四川腔顯示他出于巴山蜀水……鄉音指明了一個人的故鄉和來路,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人類學的意義。
這些年來,我為克服方言重的問題,無論在哪里工作,還是到哪里去,盡量避免方言的出現,但不經意間還是要流露出來的。因為汝南話分為幾個區域,西南部的幾個鄉,總是把“紅”叫成“馮”,把“偉”叫成“V”,把“工分”叫成“工灰”……北部的一些鄉習慣于把“黑”叫成“歇”,把“客”叫成“Kiye”,把“水”叫成“菲”,把“書”叫成“福”……所以,只要是汝南人,稍微不注意,汝南口音就暴露出來啦!其實這也沒啥,出了駐馬店,凡屬于駐馬店管轄的都是駐馬店老鄉,出了河南省,河南人也都成了老鄉了。不管怎么樣,聽到鄉音就有一種親近感,聽到鄉音就有一種安全感。鄉音是與陌生人溝通的通行證,會使鄉人相識、相知、相親,從而相互促進、相互幫助、相互進步、相互發展。
□ 王太廣
責任編輯:律凱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