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溝鎮:小山村生產中國制造 紅土地蝶變提琴之鄉
記者 張承訓 石新宇
四月的確山縣竹溝鎮春光如畫。青山似黛,竹溝革命紀念碑在綠海般的蒼松翠柏中巍峨挺立;清淺的大沙河繞鎮而流,森森翠竹掩映著莊嚴的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清明雖過,前來瞻仰的群眾依然很多,紅色旅游已成為這片土地常年不斷的風景。
竹溝鎮是著名革命老區,有“小延安”的美稱,是抗戰時期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是我黨在中原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
新中國成立70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革命老區竹溝有怎樣的新變化?日前,記者探訪了這片令人景仰的紅色土地。
二十世紀80年代前,竹溝鎮是出名的“老少邊窮”地區。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竹溝鎮人民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奮斗和創造精神,續寫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傳奇。2016年,竹溝鎮入選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這里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確定為無公害生產基地,成為萬畝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尤其讓世人驚嘆的是竹溝鎮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提琴生產基地,被譽為“提琴之鄉”,數以萬計的中高檔提琴源源不斷銷往世界各地,年產值超億元,出口創匯超千萬美元。
山溝農民生產提琴?咋聽不敢相信,可竹溝農民就是創造了這樣的奇跡。
在竹溝村委小王莊村民組,記者見到了河南省金鳴樂器有限公司的經理王金堂。他的提琴生產廠房在村北頭,廠房上下四層,1600多平方米,20多名制琴師傅在專心致志地工作著。在辦公室,記者看到該公司被確認為駐馬店市重點文化項目的匾牌,公司還被中原證券確定為新三板上市企業。
王金堂向記者介紹,他的提琴廠年制提琴近5000把,產值500多萬元,廠里的師傅都是本村的村民,收入高的每月在7000元以上,收入低的也有4000多元。整個竹溝鎮有近百家提琴制造廠,遍布于竹溝村、河東村、楊莊村、王崗村、四棵樹村、西王樓村、鮑棚村、后李河村8個村,從事提琴制造的農民在2000人以上。竹溝鎮成立了提琴協會,專門服務于全鎮的提琴產業發展。為打造提琴文化產業和“提琴之鄉”的名片,確山縣在產業集聚區建設了提琴文化產業園,已有河南昊韻樂器公司、河南華強樂器公司等6家提琴廠家入駐。
山溝里咋會形成提琴產業?王金堂向記者道出個中緣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竹溝農民到北京的提琴生產廠家打工,學會了提琴生產技術和工藝。上世紀90年代后期,這些農民“琴師”開始在北京等地辦廠創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有100多名竹溝打工農民成為“琴老板”,建起大大小小的提琴生產企業100多家,昔日打工的竹溝農民把小提琴做成了大事業。
千里漂泊,根在故土;多年拼搏,鄉愁撩人。創業有成的竹溝“琴老板”時刻牽掛著家鄉,家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大業也呼喚著“琴老板”們回鄉創業。自2016年起,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琴老板”紛紛回歸家鄉,在小山村里建起了近百家提琴廠,數以千計的農民“琴師”在家門口就業,奏響了老區振興發展的美妙樂章。
王金堂自豪地對記者說:“家里兄弟6人,全都從事提琴制造。如今有5人回到村里,建起了提琴廠。小山村清凈優美,正適合我們安心制造提琴這樣的文化藝術產品。縣里對提琴文化產業高度重視,在縣城建起提琴文化產業園,謀劃建設提琴公園、樂器大廈及樂器一條街,在全縣普及提琴文化教育,努力把提琴文化產業做大做強。”①8
責任編輯:liuyang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