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千年故事的千場演出
摘要:大昭寺,更是因為文成公主的一件陪嫁品——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舉世聞名。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年年豐收。”
拉薩河南岸的寶瓶山,在沉寂了近半年后,夜晚再次光彩絢麗,與對面燈火輝煌的布達拉宮遙相呼應。一山一宮,共同守望著一段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途中在次角林扎營休息,并將身旁的山頭命名為寶瓶山。對面的紅山上,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
20日晚上,《文成公主》第七季在次角林村上演,可容納近4000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伴隨著時而舒緩時而高亢的歌曲,金碧輝煌的唐朝大明宮現于眼前,時光回溯到千年前的長安城。帶著豐厚聘禮,吐蕃求親使者祿東贊前來朝見唐太宗的過程依稀再現。
這段傳說故事在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的壁畫上都有記錄。大昭寺,更是因為文成公主的一件陪嫁品——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舉世聞名。
除了這件貴重的陪嫁品外,史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還帶來了綾羅綢緞、書卷典籍、糧食、蔬菜種子以及農具制造、冶金等技術,極大地促進了西藏生產力的發展,加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
正如第三幕《藏舞大美》中西藏民歌所唱:“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了堅實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年年豐收。”
自2013年首演以來,這部大型史詩劇演出已突破1000場,接待觀眾超過210萬人次,累計收入7.7億元,帶動了大批農牧民實現就業增收。
62歲的次角林村村民索朗次仁已在劇場工作7年,他和自家的125只羊會出現在劇中。“羊每月就能給我掙12500元,6個月演出就是75000元,比種地放牧要劃算得多。”他說。
目前,《文成公主》的演職人員共計800余人,其中當地農牧民占比95%,他們白天在外務工務農,晚上演出每月可增收三四千元。
越來越多的藏族年輕人,正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參與到舞臺表演中。《文成公主》全劇共有五幕,穿插卓舞、打阿嘎、藏戲、甲諧等十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再配以現代舞美技術,將藏族舞蹈的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孔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