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意見
摘要:小麥赤霉病以提前預防為主, 在科學肥水管理、 清溝理墑等農業防控措施基礎上抓住關鍵時期, 及時噴施對癥藥劑預防是控制當季小麥赤霉病發生、 降低毒素污染的重要措施。高感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及小麥揚花灌漿期間遇陰雨天氣時, 要全面用好第三遍藥。
□ 朱統泉
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 爛麥頭、 紅麥頭, 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發生, 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 主要分布于潮濕和半潮濕區域, 尤其是氣候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嚴重。
小麥赤霉病危害。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 主要引起苗枯、 莖基腐、 稈腐和穗腐, 其中最嚴重的是穗腐。小麥感染赤霉病后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損失。根據調查, 發生赤霉病的麥田一般可減產10%~20%, 嚴重時50%~60%, 甚至絕收。
小麥赤霉病發病原因。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流行受小麥生育期、氣候條件、 菌源量、 品種抗性、 農業生態環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響, 尤其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一般來說, 小麥抽穗后的溫度條件都能滿足病原菌發育生長, 流行的關鍵是陰雨天氣。當春季平均氣溫達 9℃以上, 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連續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陰雨和長時間結露天氣, 田間空氣相對濕度超過80%時, 就可造成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和流行。
赤霉病防治技術。小麥赤霉病以提前預防為主, 在科學肥水管理、 清溝理墑等農業防控措施基礎上抓住關鍵時期, 及時噴施對癥藥劑預防是控制當季小麥赤霉病發生、 降低毒素污染的重要措施。
防治赤霉病要掌握好防治時期。若抽穗期遇到連陰雨, 有流行可能時, 噴藥時間寧早勿晚, 在10%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進行第一次噴藥, 間隔5天~7天進行第二次用藥。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如遇噴藥后下雨, 則需雨后補噴。
堅持主動防治。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 要以小麥生育期為依據, 掌握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首次用藥防治, 做到齊穗一塊防治一塊, 切不可過早或過遲防治。我市大面積第一遍用藥時間集中在4月中旬, 第一遍用藥后5天~7天及時用好第二遍藥。高感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及小麥揚花灌漿期間遇陰雨天氣時, 要全面用好第三遍藥。適期內要搶晴天鉆雨隙突擊防治,用藥后6小時內如遇陰雨天氣時,雨后要及時補治。
選用對路藥劑。第一遍用藥每畝用 25%的戊唑醇可濕性粉劑35克~40克, 或25%的氰烯菌酯懸浮劑 120 毫升, 或 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克~50克, 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克~150克,或40%的戊唑 · 咪鮮胺30克~40克,或40%的丙硫菌唑·戊唑醇40克,或 20%的氰烯·己唑醇 120 克, 或48%的氰烯 · 戊唑醇40克加水30公斤~4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防治赤霉病的發生。第二遍用藥, 每畝用25%的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5克~30克, 或25%的氰烯菌酯懸浮劑 100 毫升, 或 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克~40克, 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120克, 或40%的戊唑 · 咪鮮胺25克~35克, 或40%的丙硫菌唑·戊唑醇 30克, 或20%的氰烯 · 己唑醇100克, 或48%的氰烯 · 戊唑醇30克加水30公斤~40公斤均勻噴霧。
堅持藥肥混噴, 提高小麥產量。大力推行 “一噴三防” 技術, 每次防治時, 在藥液中加用磷酸二氫鉀或硝酸鉀或氨基酸或腐植酸等可溶性肥料進行混噴, 不僅可加快小麥灌漿速度、 提高粒重, 而且可增強小麥生長后期的防早衰、 防干熱風、 防高溫逼熟等能力。⑥2
(作者單位: 市農科院、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駐馬店綜合試驗站)
責任編輯:yangshanshan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