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從詩意悟詩魂—讀邵永剛詩歌集《漢語葉子》
□ 陶秉禮
邵永剛新近出版的詩集 《漢語葉子》 , 初讀, 沒能讀透其中的詩意韻味; 再讀, 悟若泉出, 頗有收獲。細品之后, 方才下筆評說。這些詩作, 是與大地山川敞開胸懷的熱情擁抱, 是與日月星辰的握手對話,是與風云雨雪的美麗邂逅, 是與樹木花草的親密旅程。總之, 這是詩人心靈與自然萬物的真誠交流, 也是詩人心靈深處的虔誠表白, 從芬芳濃郁的詩意中, 漸漸悟出詩的魂魄與遠方。
一、 融入自然, 鍛造詩魂
生活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大自然喚醒詩歌創作的靈感。詩人從大自然中捕捉靈感, 書寫生活。從這部詩集的作品來看, 詩人大都是以大自然的景物為著眼點,生發情致, 抒發情懷。據說詩人為了使自己的詩句更加純潔、 更加超脫, 曾云游四方飽覽祖國大好河山, 并 “與世隔絕” , 到向往的 “世外桃源” 進行修煉, 鍛造詩魂。這種精神和行為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從詩作中的 “穆溪”“梧嶺” 等地名來看, 從作品中的詩意和境界感受到, 這種 “探索” 是自覺的,“修煉”是有益的,“實踐” 是成功的,“效果” 也是明顯的。就其書寫自然的詩作可以看出, 大自然是他慰籍心靈創傷的摯友, 是喚醒他心中摯愛的美麗天使, 也是他詩歌創作的不懈原動力。自然萬物給了他豐富的想象、 濃郁的詩意、 內涵厚重的詩魂。
融入自然, 不僅僅是身體融入自然, 更重要的是身心融入其中,才能創作出打動讀者并被后人贊揚的優秀詩作。如 《青山記》 《梨花記》 《山居》 等詩作, 均為吟詠大自然的上乘之作。在 《山居》 詩中寫道:“一枝斑竹上的新雨/寂寞。寂寞得清涼涼的//一滴一滴, 欲飛不飛的/寂寞//內心異常干凈//在清晨成為他采擷療病的露珠/在暮晚成為他瞭望漫步的星辰。 ” 詩人寫斑竹上的新雨, 即居住在山中的一滴露珠, 這是再平凡不過的小露珠。但它是 “斑竹” 上新雨形成的露珠, 更顯得清新、 清爽、 清麗, 即使 “寂寞” 也是清涼涼的; “欲飛不飛” , 多么逼真, 多么形象; “內心”異常干凈, 既是寫 “露珠” 的內心,又是寫 “斑竹” 的內心, 也是寫自我的內心; 有了它, 就這一滴純凈、 純潔、 純真的小小 “露珠” , 可以療病,可以瞭望遠方。這說明詩人雖在異鄉的山間居住, 心卻是純潔、 純粹的, 也是無比舒暢愉悅的。還有“雨后青山, 像被淚洗過的良心” ,“一場雪被枝丫擎往高處, 千朵萬朵, 夢里的水滴還在嘀嗒作響, 千朵萬朵拼命的白, 白得和月光一樣憂傷” 等詩句, 清新麗質, 佳美雋秀, 干凈利落, 是詩人身心融入自然、 吟詠自然、 與自然為伴的真實寫照。
二、 詩意濃郁, 意境深遠
詩意是詩人用一種藝術的方式, 對于現實或想象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從我國古代描寫自然山水景物的詩作來看, 大都具有委婉細膩、 別具一格、 流連忘返、 引人入勝的特點, 且充滿深遠的意境, 讓人止步、 讓人留戀、 讓人遐想、 讓人回味。詩歌是一種境界,仔細品讀邵永剛的詩作感到, 詩人似乎擺脫了那種為寫景而寫景的羈絆, 在洋溢著濃濃的詩意中釋放出心靈內凝的勁道。這一首首描寫自然景觀的詩歌, 由于詩人恰當的詩意運用, 給人以自然景色壯麗的美感, 充滿委婉的抒情意味, 又蘊含著詩歌的內在魅力。
他長于立意, 善于構思。如《穆溪散意》 的詩中:“枯藤昏鴉, 小橋流水/橋舊, 水新/淙淙的水聲偶爾暴露了石橋的位置//山, 起了云氣: 縹縹緲緲/一爿草廬似乎也只好之之乎乎/者者也也/起來//干凈的風靜靜吹著干凈的星辰/穆溪,盈盈的荷塘/只養清水不養魚, 可乎。 ” 詩人借用古人的詩意渲染氛圍, 雖然 “橋舊” , 但水是新的, 只有“一爿草廬” 在那里談笑風生, 只有“干凈” 的風, “干凈” 的星辰, 還有那一湖清水。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風景畫面, 真是 “世外桃源” 。多么富有詩意, 多么令人心曠神怡, 這就自然而然吸引感染著讀者。
傍晚本是美麗的, 在詩人的筆下, 顯得更加旖旎動人。在 《暮晚》的詩中寫道:“落日圓滿, 落日下的塵世/也是//古人陌上吹笛/今人斜倚窗前//風懶懶地吹//懶懶地把過往的日子, 和/那些日子的風聲、 雨聲、 歡笑聲/吹落枝頭。 ” “落日圓滿” , 比喻忙碌的人們隨著落日圓滿結束了一天的勞作生活。夕陽西下的人兒斜倚在窗前, 聽著那悠揚的笛聲, 風懶懶的, 把鄉村日子的風聲、 雨聲、 歡笑聲吹落枝頭。詩歌名為寫景, 實為抒寫鄉村百姓愜意美好的生活。
又如 《冬柿》 的詩中寫道:“霜白里的紅, 在枝頭/悄悄亮透了//曾經微微矛盾的紅/一點一點, 在霜白里/亮透了//紅愈透, 霜愈重//歲月曠遠/白與紅相互輕輕含著/在初冬黧黑的枝頭。 ” 詩中寫掛滿樹枝的柿子在寒霜里挺拔傲立, 固然是 “矛盾的紅” , 但是, 霜愈重, 紅得愈透, 且“亮透了” 。可以說是一幅柿子掛滿枝頭的水彩畫。但詩中贊揚了柿子不畏寒霜、 愈霜愈紅的品格與精神。同樣, 一個人也是一樣, 在 “歲月曠遠” 的日子里, 要歷久彌堅, 經得起艱苦歲月的磨難。
三、 留白大膽, 韻味悠長
留白原本是國畫創作的重要藝術手法, 運用在詩歌創作上, 就是把一些情節略去不寫, 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正如孔子所說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就是這個道理。“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 詩歌留白藝術運用的得好, 能與讀者共同創造余味無窮的深邃意境。仔細品讀永剛的詩作, 他的多數詩作都能讓讀者在空白中憑想象進行再創造。這也是其詩歌的顯著特點。
如 《見平川疏月而思望》 的詩中:“此時此刻的云/和隨之而來的月色/千數百里, 只為讓他佇望//梅花, 落在了宋朝……//再遠是雍容豐腴的大唐/再遠, 是瘦骨清象的魏晉//歲月遙永, 誰給了他荒疏的山野, 蕭瑟的琴聲/誰給了他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悲涼? ” 此詩先寫 “云” “月色” 等意象景物, 接著寫 “宋朝” “大唐” “魏晉” 歷史朝代, 不管是寫 “千數百里” , 還是寫 “歲月遙永” , 都是為了襯托 “他” 的 “思望” 。梅花受寵的宋朝也好, 雍容豐腴的大唐也可, 瘦骨清像的魏晉也罷, 他一個人正久久地望著孤月的悲涼。天地之間, 朝代更替, 留白肆意大膽。是孤月悲涼呢?還是 “他” 悲涼呢?讀者自然會浮想聯翩。
有不少讀者認為, 永剛的詩作深奧難懂。懂與不懂是相對的, 正如詩評家臧棣所說:“從未有過一種詩歌, 是人們讀不懂的。換句話說, 也從未有過一種詩歌, 是人們已完全讀懂了的。 ” 俄羅斯女詩人阿赫瑪托娃說:“把詩寫晦澀是不道德的。 ” 我說, 把詩寫直白也是丑陋的。永剛的詩歌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 被詩界看重, 被詩歌同仁們認可, 就在于其詩作 “閑筆處處藏千山萬壑, 輕渺淡化隱千鈞九鼎” , 在于他把詩歌當作一種創作責任與執著追求, 在于 “為自己制造一個到達不了的遠方” , 并不斷地超越自我。
四、 言簡意賅, 字字珠璣
當下,“超短詩” 流行, 構成了一 種 不 容 忽 視 的 寫 作 與 閱 讀 風潮。永剛的 《漢語葉子》 及其他兩本詩集, 都是短詩, 少者三五句, 長者二十余行。大有 “一年四季, 惜墨如金只寫秋; 五岳三江, 成詩撰玉多吟月” 之感。但每一首詩都蘊含著一種思想、 一脈情懷、 一汪春色、 一絲秋雨、 一幅畫面。這也看出詩人筆頭上的 “功力” 。
在 《冬》 的詩中寫道:“穆溪, 茫茫無際的雪野, 只說著/梅花//這寥寥數語//他輕輕掩卻柴扉/歸家安坐/屋外, 一世界寂寞都是梅花的。 ” 只有短短幾句, 寫穆溪這個地方是自己夢想的地方, 也是心儀的地方, 或許是詩人虛擬的地方。在漫天大雪飛舞中, 他輕輕掩卻柴扉歸家安坐, 由于屋里安靜, 不如說是人的心靜, 外面的世界再熱鬧, 里面也是安靜寂寞的, 這些都被梅花悄悄收去了。詩中既寫內,又寫外; 既寫動, 又寫靜; 既寫物,又寫人; 既寫人, 又寫心。可謂刪繁就簡, 言簡意賅。
又如 《離四句》 的詩:“撒鹽養海, 畫火御寒/他以此/償付著所欠漢語的恩育/一葉音在弦外, 一葉在地如天。 ” 這是作者對漢語尤其是對詩歌語言的認知, 也是對詩歌使命的責任擔當。他以 “撒鹽養海, 畫火御寒” 的精神追求和舍我其誰的氣概, 報答 “所欠漢語的恩育” 。短短四行三十余字, 寫出了詩人在漫漫詩路上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
詩人把許多優美詩句獻給人類生活的自然景觀, 可以說是篇中有佳句、 句中有奇詞妙語。如 “南枝暖, 北枝寒, 植于柴庭的桃花兒自是別樣的貞靜” , 一 “南” 一 “暖” ,一 “北” 一 “寒 ‘, 道出了桃花的貞靜和天氣的細微變化 ; “風, 一軟, 草木就知道了” , 一個 “軟” 字可以感悟到季節的更替; “月光曾點亮過一座村莊, 月光, 也曾抹去過一個朝代” , 多少朝代在月光下被悄然“抹” 去, 讓人俯首沉思; “一滴生了翅膀的水, 在天空中飛成一朵白云” , 水長了翅膀, 無憂傷、 無國界和制度的飄忽不定, 這該是多么形象而又富有內涵;“后門溜去看梅花/一朵漢, 一朵唐, 一朵宋/一朵似乎還沒想好” , “漢、 唐、 宋” 折射出中國的歷史進程及發展變化等,這些佳句美詞語言熟稔、 用詞別具, 彰顯了詩作的藝術魅力, 表現了獨特新穎的創造力, 洋溢著豐富優美的無限想象力。
要成為一個詩人, 自己首先是 一 首 詩 。 閱 讀 品 味 永 剛 的 詩作, 我能感覺到詩書凸顯的是一位有自己獨立見地的詩人, 一位有獨特語言、 語境的詩人, 一位不趕時髦、 不跟風的詩人, 一位有責任、 勇于超越自我的詩人。總而言之, 他是一位獨立行走的真詩人, 他自己本身就是一首詩。③3
責任編輯:yangshanshan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