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告別糾結的自己?
摘要:生活中有太多讓我們糾結的事,比如放了假是去玩還是窩家里,工作是辭還是不辭,是繼續當大齡單身還是奔赴相親……為什么我們會陷入糾結的漩渦中,這背后的心理
生活中有太多讓我們糾結的事,比如放了假是去玩還是窩家里,工作是辭還是不辭,是繼續當大齡單身還是奔赴相親……為什么我們會陷入糾結的漩渦中,這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又有沒有解決之道呢?
糾結源于自我與社會的沖突
筆者自己也時常有糾結之事,比如寫文章,會為選什么題材、用什么文風糾結好久。其實,不管是工作、婚戀等人生大事,還是日常小事,每一個看似難以解決的糾結背后,都隱藏著我們的內心沖突。
糾結背后最大的沖突,是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沖突,通俗來講就是:做自己還是做別人眼中的自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作為有機體,自身擁有一種自我評價的能力,它不依賴于外在標準,也不依賴于理性,而是基于自身產生的滿足感作為評價參考。
比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你知道自己更喜歡安靜的獨處,而不是喧嘩的社交。但是,即便你只想安安靜靜地當個美男(女)子,工作環境要求你要多社交、多自我營銷,家人朋友也認為你需要更外向些。于是沖突產生了,你既認同“外向的人更有前途”這個社會評價標準,同時你又想堅持做安靜內向的自己,于是你在要不要改變自己性格這個問題上來回糾結。
如果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也就沒什么好糾結的。但是作為社會人,我們不僅活“自我”這一個角色,還要活多種社會角色,在個性化和社會化之間,總是存在各式各樣的沖突。比如你想要單身,但父母要求你必須結婚,于是你糾結了;你只想做個知足常樂的人,但社會卻要求你更優秀更成功,于是你進退不得。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面臨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沖突,有些人內心堅定,能夠很好地處理兩者的矛盾。但有些人卻活成了對什么事都容易糾結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取舍如何抉擇。是什么造成了兩者的差別呢?容易糾結的人,其深層的心理原因要追溯到小時候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如果父母不允許一個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孩子就只能夠表現父母期待的樣子,他的內心就是沖突不斷的。遇到事情,他內在總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是自己真實的聲音“我想要這個”,另一個則是父母的聲音“不,這個不適合你,那個才是對的”。
面對選擇不再舉棋不定
適度的糾結可以讓人更謹慎,但當糾結變得過分時,就會給人帶來想破腦袋也無解的壓力。那么,我們該如何避免或者減少糾結的產生呢?
了解自己
傾聽內在聲音,了解真實的自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糾結。了解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父母和社會要求的,這樣會指引我們找到糾結的原因所在,更清晰地知道該如何取舍。
容忍矛盾性
著名精神分析師卡倫·霍妮在《我們的內心沖突》一書中說,幸??傆兄杏怪?。這個中庸不是和稀泥、打太極,而是一種妥協的能力、平衡的能力、整合的能力。從個性的角度,我們很容易認為妥協是一種自我犧牲式的退讓,然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做自己又要符合社會要求,妥協總是相伴相隨。這種“妥協”,是一種能夠容忍矛盾性、整合矛盾性的心智成熟。糾結是因為有沖突、有矛盾,如果我們有更成熟的內在智慧去處理沖突和矛盾,糾結也就化解了。
理性抉擇
假如實在無法容忍矛盾,那么就需要做一個選擇。做選擇是件不易的事,因為選擇的過程就是失去的過程,而失去,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痛苦。不管多不舍,都需要我們去做選擇,并為選擇負責,買定離手不要后悔。實在不知道怎么選,可以試著做問題解決訓練:討論多種方案,然后分析每種方案的利弊,從中選擇最佳方案。
隨心隨性
做了這么多理性分析,還是糾結怎么辦?就需要我們向內去尋求答案,不斷反思和探索自我:對于自己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想要什么?是他人眼中的“好”重要,還是自己內心的安寧更重要?如果依然糾結,那就跟著感覺走,隨心隨性。
終極解決方案
假如以上方法你都試過,還是糾結怎么辦?那就接受糾結的自己吧,時間會給你答案,1天不夠,還有1年、10年、20年……且有些糾結具有年齡特征,17歲讓我們糾結的事,現在想來也不過莞爾一笑了。過了某個階段,那些曾經的糾結,即使依然沒有答案,也已無需糾結,因為答案如何并不重要了,時間會治愈一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楊劍蘭)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