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熱播 這些角色為啥現實大有人在!
摘要:近日,電視劇《都挺好》熱播,在網上也引發許多討論。該片講述了表面上無限風光的蘇家,隨著蘇母的突然離世,瞬間分崩離析。通過幾個兒女之間、兒女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展現
近日,電視劇《都挺好》熱播,在網上也引發許多討論。該片講述了表面上無限風光的蘇家,隨著蘇母的突然離世,瞬間分崩離析。通過幾個兒女之間、兒女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展現了一家人扭曲的關系、隱藏的心理疼痛、障礙。本文特對其中幾個人物的心理進行解析。
父親蘇大強:缺乏父親角色的責任感
劇情:作為丈夫,他是懦弱無能的,在家里大小事由他的老伴陳瑾說了算。蘇大強和家中所有人的關系都是處于“兒子”的位置,他和子女的關系也是倒錯的:他是大兒子明哲、二兒子明成、女兒明玉的父親,卻要求兒子和女兒把他當成未成年的兒子照顧,要子女爭著寵自己,行為幼稚,像個愛的黑洞一樣,無休止地哭鬧著要子女的愛。
在家庭生活中,父親應對自我有要求,對妻兒有責任;對社會有正確的認知與回饋。
父親的角色是在家庭環境中能夠根據自我的實際能力,用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全力的去承擔并帶動整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與發展。父親所承擔的家庭責任中最為隱形,也最能決定家庭各個角色成員間的規則意識,人格能力與協作關系。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愛,孩子在自我人格的構建過程會對主導性,承擔性,責任性以及拓展性的認知與構建中需要更清晰的規范與引導。更重要的是缺少父愛會令一部分孩子對于家庭缺少歸屬感。孩子在童年發展中對于內在自我安全感的認同相對較弱。會更加需要來自他人和環境的關注。
母親趙美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全世界
劇情:蘇家是中國社會常見的一種家庭形態,母親強勢當家做主,父親失位、父愛缺席。在這樣的家庭里,母親往往把心血傾注到子女身上(特別是兒子),反而在精神上由兒子頂在丈夫的位置上。
在一個家庭中,母親的角色地位應與父親平衡而立,但母親的角色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做自己,即使要為家人操勞也不能忘記你首先是一個人;二是對于家庭成員的親密關系,情感關系和信任關系承載著非常重要的牽引作用(外化于形)。
這就意味著母親在家庭關系中,不僅僅要協調、平衡家庭成員的家庭行為意識,而且要根據形成堅定的自我內部世界,在平衡家庭生活的基礎上,對自我有較為清晰的成長規劃。
如果母親的世界和所有時間都圍繞子女,母親會在不知不覺中丟失自我。多數為孩子傾注所有的母親,當隨著自我傾注的越多,越會發現得不到回應時,焦慮會越來越多,并伴隨有挫敗感、失衡感與不被理解的失落感。便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家庭沖突,從而有可能成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裂變的導火索。
對于孩子來說,過多的關注與陪伴,會讓孩子缺少自信心、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弱、抗壓能力弱、缺乏同理心與責任心。很多青少年的心理情緒問題以及極端自我傷害與傷害他人事件的真實案例都是由于家庭成長環境中的一些過度呵護而積累偏離誘發而來。
大兒子明哲:中年危機在作祟
劇情:人過中年,工作、家庭、房貸等焦慮撲面而來,大兒子表面上在美國風光無限,其實,也面臨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焦慮。而且,他不會調節情緒,常和妻子爭執,又常常把未經處理的情緒直接抖給關系中的另一方,試圖讓別人來照顧自己的情緒。
中年危機簡單來說就是人生“承上啟下”的轉折期。這個時期同時承擔了對于子女、長輩和自我的生存責任。不僅如此,更肩負著自我價值是否能夠得以實現的自我實現需求與社會價值需求。
這個時期要面對的人、物、事相對會更為多元化與復雜化。所思、所慮、所憂往往會令人的情緒產生不可避免的積累。壓力時時都會有,關鍵在于如何管理自我情緒,盡量分化不良情緒并盡量控制減少不良情緒對于親人的傷害。學會令情緒氣韻不在家庭或是外部環境中踢來踢去。面對中年危機帶來的壓力,可以用七個步驟來分解。
承認阻礙存在,承認自我在中年遇到了阻礙,現在無法馬上解決;同理自我感受,告訴自己在面對阻礙出現焦慮,情緒急躁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正視阻礙,把阻礙劃分為現在,未來兩個時段進行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接受自我,接受面對阻礙自我的情緒表現,不要回避;自我肯定,肯定自我對于化解阻礙的能力,堅定自我信心;正向改變,正向思維是化解阻礙的核心/正向的思考,就是在開始化解阻礙;解決問題,上六步后自我的情緒會有時間和空間的梳理,從第六步開始已經是分解壓力,化解情緒,實施開始解決阻礙的客觀進行時。
二兒子明成:人格不完善的媽寶男
劇情:二兒子明成靠著嘴甜在母親家里混好日子。他在父親面前說“天下女人多的是,爸只有一個”,轉過頭又給老婆朱麗賠不是。二兒子明成就是一個“啃老族”、“媽寶男”!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卻產生了一個令大家較為困擾的“巨嬰族”“啃老族”,即孩子在成年后仍然需要父母如照顧嬰兒般細致照顧,這一類人群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出現了與實際年齡不符合的依賴性行為,沒有生存能力。
心理學領域對于“巨嬰族”“啃老族”的一定比較明確,即:人格構建不完整,無法與他人建立責任,同理的關系,出現與實際人格發展階段相違背的回避性退行性行為,而這一類行為的形成歸其成因在于“原生家庭”。
“巨嬰族”“啃老族”是在童年時期,由于教養方式的偏離,令個體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如果在家庭教養過程中注重孩子獨立人格的構建以及正向品德的樹立便可擺脫“巨嬰族”“啃老族”一族的形成危機。
獨立人格的培養需要孩子自我與家長的協同作用。 首先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要通過自身行為言傳身教于孩子,引領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建立起對“道,德,仁,義,禮”的正確認知。其次,孩子在每一個年齡都需要構建和完成屬于這個年齡特性該發展的能力與認知。家長不要盲目和一味的大包大攬,大原則進行把控,細節做修整,每個年齡階段都需要孩子有獨立思考,探索求知,嘗試失敗,構建自我內部與外界的生存規則的時間和過程。不要剝奪孩子本能的成長。
女兒明玉:一直活在“套子”里
劇情:由于在成長過程中被母親長期忽視,要強的性格讓她成為社會上特別耀眼的那個,也讓她在情感上看似冷漠、無情,她選擇了情感隔離。在隔離恨與痛的時候,把愛也隔離了,所以她一再地“微笑,保持微笑”。工作上一次次迎接領導的刁難時,她還是淡定、微笑。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環境節奏也是較為緊迫,被家庭,他人忽視的問題經常發生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開始意識到、感受到被家庭和他人忽視了。
情感隔離產生的原因是,長期或是突發性受到與自我情感需求不對等的回應或是傷害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情感防御機制的啟動。啟動的目的是,保護自我不受外界的再次沖擊或是傷害。
如果你感覺了自己有情感隔離,改變之前首先要明白,自我的需求和外界環境對自我的需求不一致。我們無法直接影響外部環境(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但是如果想從這種被忽視的感受漩渦中出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我。
當遇到被忽視的感受時,不妨試試五個方法來自救:對自我的感受進行同理;問問自己的需求;列出達到自我需求要做的具體事情;每天早大聲讀出自我需求,以及要做的事情,夜晚回顧達到自我需求今天實際所做的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堅持21天不間斷,就會從關注他人對自我的感受,轉變關注自我感受,清晰了解自我需求,并為實現自我需求而進行切實的努力。 (北京蔚心健康心理咨詢師 何林蔚)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