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民樂教授 忙完教學潛心研究
摘要: 劉正維這個月剛過完88周歲生日 在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劉正維看來,民族音樂非常珍貴,要有專業的人去做研究。2016年,劉正維從教學一線退下來之后,有了更多的時間潛心
劉正維這個月剛過完88周歲生日
在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劉正維看來,民族音樂非常珍貴,要有專業的人去做研究。2016年,劉正維從教學一線退下來之后,有了更多的時間潛心做研究。
知網顯示,劉正維2018年共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了5篇論文。2019年才過去兩個多月,劉正維又已經有兩篇論文問世。而就在3月10日,劉正維剛剛度過了自己88周歲的生日。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談及自己這個年紀還在做研究,劉正維表示,“民族音樂有太多東西值得研究了,我希望把畢生所學都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
有情操
為教學需要刻苦鉆研
退出一線后潛心研究
雖然已是80多歲高齡的老教授,但2016年之前,劉正維仍堅持在教學一線,且每周保持上三次課、每次兩節課的頻率。
劉正維在2013年4月26日發表的一篇名為《教師的情操》的文章中曾經描述過自己的教學經歷:“我教的課程大都沒有現成教材。為了教學的需要,我不得不刻苦鉆研,力求‘跑得快’些。25年來,我備好講義上課,整理好講義是文章,文章發表了就成了科研成果。20多年來大概發表了80多篇。大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與見解。”
直到2016年,劉正維才從教學一線退了下來,他告訴北青報記者,2016年之前他主要忙教學,不講課之后自己有更多空閑時間去做研究。
有堅持
每天工作四五個小時
費精力查資料和思考
劉正維教授說,2018年,他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了《我國五聲音階的“奇功”》等幾篇論文,今年也已經有兩篇論文問世。目前,他接到了期刊編輯部的通知,這兩篇文章也將發表。
劉正維說:“做研究需要很多的精力去查資料和思考,我每天基本保持四五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現在雖然腿不太好,但坐在電腦前寫東西沒問題。”
劉正維很健談,思路非常清晰,雖然言語中帶些方言,但表達很流暢,尤其對于自己熟悉的民族音樂和戲曲領域都是如數家珍。劉正維的不少老朋友都對他這個年紀還堅持在學術一線工作佩服不已,不過他倒是覺得自己一直如此,沒有太大的變化。
劉正維告訴北青報記者,他的生活比較有規律:“我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上午看會兒電視就開始工作了。”談及有什么養生妙招時,劉正維笑說自己是吃白菜、蘿卜、青菜長大的,沒有三脂三高,雖然腿不方便,但有時候會爬樓鍛煉身體。最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愛好——做研究,“搞研究也讓我養成了長期專注的習慣,這對于身體也有很大的幫助”。
有分享
論文和資料刻成光盤
毫無保留送給來訪者
由于劉正維的名氣大,有很多人慕名拜訪。他說,只要有客人來拜訪,他就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學講給對方聽。劉正維還有個習慣,他會將自己寫的論文和搜集到的音像資料刻到光盤上,送給來拜訪他的人,供他們學習。劉正維表示,“現在研究西方音樂的人很多,但是研究民族音樂的人并不多,但中國音樂的發展還得靠民族音樂。只要有人來拜訪我,我就希望把我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
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和研究幾十年,劉正維有很多心得。他認為目前民族音樂的創作并不景氣,“現在中央臺放的歌都是以前的老歌,新創作出來的膾炙人口的民歌并不多。現在新的民族音樂的創作不太盡如人意。而很多懂民族音樂的人年紀都比較大了,真正懂民族音樂的人比較少,研究這個領域的人就更少了。”
對于這樣的現狀,劉正維建議從事民族音樂創作的人要重視戲曲的學習:“民族音樂的基礎是民歌,必須要懂民歌,但是只是懂民歌還是有缺陷的,還要加上戲曲的功力,民族音樂集大成是戲曲。所以我還是建議現在做民族音樂的人,除了懂民歌,再去學習戲曲的經驗。很多學問都在戲曲里面。”(文/本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滿羿 供圖/黃斌)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