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原因讓人焦慮
摘要:【英】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聯合研究員 珍貝·特曼博士 吳巧琪 編譯也許我們都開始意識到,身邊的人或者自己,焦慮的頻率越來越高了。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6
【英】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聯合研究員 珍貝·特曼博士 吳巧琪 編譯
也許我們都開始意識到,身邊的人或者自己,焦慮的頻率越來越高了。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62%的人認為生活正變得越來越令人焦慮。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5年里對金錢更加焦慮;對變老(40%)、外貌(32%)和職業發展(30%)的擔憂也是焦慮的主要來源,還有下面一些社會原因。
1.離不開智能手機。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全世界的大事都會涌入我們掌中的手機。雖然我們比以往交流得更多,卻比以往更孤獨。人類需要通過感官進行交流——無論是觸摸、眼神、嗅覺以及其他聯系,比如笑,甚至眼淚。這些都在數字交流中被忽略了。
2.過著“雙重生活”。臨床心理學家發現,許多人都過著雙重生活:他們一方面想要展現出“與他人在一起很快樂”的形象,另一方面又關起門來用飲酒、暴飲暴食或出軌等方式來緩解焦慮。這些人通常是因為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以至于人前人后“分裂”,焦慮揮之不去。
3.對健康的擔憂。人們對健康的憂慮越來越普遍了。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對健康有了更多的認識,但也可能會讓我們患上“疑病癥”。醫院里常常能看到這樣一群人,在檢查結果還沒出來前,就懷疑自己有很嚴重的問題。例如,排便習慣改變、進食后胃脹或者體重減輕,就覺得自己可能得了腸癌。
4.“看起來更完美”讓人壓力大。1/3的人表示,外貌形象會讓他們感到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名人和真人秀文化的世界里。這樣的文化使得“普通人”都想變成公眾眼中的偶像,人們對外表越來越關注。很多人由于“比上不足”而厭惡自己的外形,成為焦慮的根源。社交媒體也助長了這種焦慮和專注。
5.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一項調查發現,焦慮癥患者的主要癥狀從22歲開始,在32歲左右達到峰值。這符合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人們在二三十歲時面臨雙重壓力,即親密感與孤獨感。人們需要找到合適的伴侶,但又擔心無法很好地經營關系導致孤單終老。
面對焦慮、壓力,其實解決之道有很多,如深呼吸、冥想、運動、與人傾訴等,多嘗試一些方法,找到對自己有效的,千萬不要放任不管。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