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依賴”,你中招了嗎?
摘要: 春節長假剛過,大家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不過,一些人的過節表現是這樣的:看著春晚搖手機紅包;家庭聚餐時狂發微信;出外游玩忙著自拍發朋友圈……手機
春節長假剛過,大家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不過,一些人的過節表現是這樣的:看著春晚搖手機紅包;家庭聚餐時狂發微信;出外游玩忙著自拍發朋友圈……手機、電腦等“電子屏幕”似乎已成為親密的家庭一員。
此前有研究指出,在英國等一些國家“屏幕依賴”正成為“迅速傳播的神經學公共健康問題”,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認這一點。有“屏幕依賴”的人容易心事重重、孤僻,當不能使用電子產品時會出現戒斷癥狀。那么,“屏幕依賴”在中國有嗎?它表現出來的是否真的是疾病癥狀?
1 “屏幕依賴”是一種行為成癮
2010年,某著名電子產品品牌發布新品。當時,記者順口問該品牌創始人(現已故):“你的孩子也非常喜歡這個電子產品吧?”創始人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們還沒有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電子產品。”
一個幾乎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的電子產品品牌,其創始人卻不許自己的孩子接觸它?其實,這并非個例。據稱,硅谷附近的一所學校規定,學生在八年級之前不許接觸電子屏幕。而這些學生的家長約四分之三是硅谷的高級技術主管。另據報道,硅谷的電子工程師在跟保姆簽訂照顧孩子的工作合約中,會加上一條特別款項——將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都收起來。可見,越是內行,越在意電子屏幕可能給人帶來的影響。
如今,路上看手機、上班用電腦、回家再開電腦或看電視,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說,只要清醒著,就很難適應沒有“屏幕”的生活,因此有人將這種表現稱為“屏幕依賴癥”。
雖然帶個“癥”字,在臨床上,這并不是一種嚴格的醫學意義上的病。“屏幕依賴癥”就像“恐婚癥”等說法一樣,指的是對人影響較大并有過度情緒或行為的表現,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均未對此做出明確定義。但“屏幕依賴癥”的確包含著一些行為問題,甚至行為障礙。
因此,“屏幕依賴癥”其實就是一種行為成癮。行為成癮又稱為非物質相關成癮,即有別于酒、藥、毒品等化學物質成癮的另一種成癮形式。概括來講,它的特點就是反復出現、具有強迫性質的沖動行為,盡管成癮者深知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后果,仍執意堅持。美國的診斷分類系統已將賭博障礙納入非物質相關(成癮)障礙;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則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2 手機依賴最為常見
在諸多的屏幕依賴中,手機依賴最為常見。
很多人總是把手機放在身上,如果沒帶就會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安心做其他事情。一段時間手機提示音不響,就會下意識地去看手機是否有新的信息被忽略;忙碌的時候,也不忘抽空拿出手機查看;有的人夜里起床上個廁所,都要看看是否有未讀信息。更別提如果沒有網絡信號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感到焦慮、煩躁,魂不守舍。
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如果程度較重,對其生活、工作、健康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則等同于行為成癮。日常生活中,容易成癮的行為除了過度使用手機、電腦之外,購物、進食等都可能成為成癮的內容。
3 成癮是如何形成的
成癮是如何形成的呢?人腦內有一部分結構是成癮發生的生物學基礎,專業上稱為獎賞系統。
以工作為例,如果按勞取酬,人不會有多興奮。但如果干相同的工作,可以得到幾倍報酬,那么人一定會因這額外的收獲而格外興奮;或者,干原來十分之一的工作,而得到滿額的報酬,人也會非常高興。這就是獎賞。
電子產品的某些功能,會提供這種讓人迅速獲得快感的捷徑。以網絡游戲為例,人如果要獲得現實的快樂,可能需要付出時間、精力、體力等很多實際成本。而在虛擬的網絡中,這些都可以簡化、象征化,稍做努力就可以獲得快樂,即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獎賞。這些獎賞顯然會強化人對網絡游戲的喜愛,相應地也會獲得更多的獎賞,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環”促成了人對網游的成癮。
對于功能強大的電子產品來說也是如此。人們通過它可以足不出戶地完成很多復雜的任務,顯然,這種便捷是一種獎賞。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既然有捷徑,就會重復使用,時間稍長便形成依賴。比如,有人喜歡看小說,閱讀紙質書需要攜帶、翻頁,看完了就告一段落,而電子書不僅不需要這些環節,想換書的話瞬間就可以換一本。這是電子產品的固有優勢。智能手機更是集中了諸多便捷功能,引得無數人天天對著屏幕,不愿分離。
4 長期依賴心身均受傷
對屏幕成癮,不僅會讓人在心理上產生依賴,還會在身體健康、社會功能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在運行時,會發射一種嚴重影響睡眠質量的藍光,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而褪黑激素能縮短睡前的覺醒時間和入睡時間,改善睡眠質量,延長深度睡眠。如果褪黑激素降低,就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
此外,人在工作、睡眠以外的個人時間里,原本可以健身、購物、聚會、娛樂,如果都被屏幕占據,那么一個人的創造性、視野、人際互動等都會打折扣。長此以往,生活方式被悄然改變,一些慢性疾病如腱鞘炎、頸椎病等也會不期而至。
屏幕依賴,其實有些像煙草依賴,危害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只是,煙草的包裝上還會注明:吸煙有害健康,電子產品上卻并未標明:頻繁使用有害健康。而且,它的成癮范圍比起煙草有過之而無不及。
5 應經常切斷與電子產品的聯系
科技在不斷發展,電子產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我們該如何降低電子產品的危害?
首先,要有足夠的健康意識,對電子產品可能帶來的成癮有所防范,對那些功能強大的電子產品要心存戒備。但凡捷徑,都可能讓人付出代價。所以,要對親密無間的手機、電腦等有屏幕的產品保持距離,限制使用。比如,回家后將手機放在視野以外的地方,或放到書房、臥室等地方充電。自己做一些不用手機的事情,如家務、鍛煉、面對面聊天等。當你能經常性地切斷與電子產品的聯系,自然就會降低成癮的可能性。
其次,要主動地、有意識地管理電子產品的使用。人在無聊、焦慮時容易下意識地反復查看手機,如坐馬桶、等車時,看手機成了一種不自覺的習慣。如非必要,可以在手機上設置鬧鈴,提醒自己十分鐘或一刻鐘后主動看一次手機,避免自己總掛念著。有人喜歡在手機或電腦上瀏覽網頁。對此,也可以用設置鬧鈴的方式來調整,比如,5分鐘后鬧鈴一響就立即關閉網頁。這樣延遲的、有節制的滿足,也會降低人對電子屏幕的依賴。
第三,要尋找一些能夠替代,甚至超越電子屏幕的活動。野草瘋長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以競爭的莊稼。所以,要降低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就要建立新的健康的興奮點。比如,健身、閱讀、烹飪等新的行為習慣。這樣一來,無聊、空虛的時間就會變少,對手機的依賴也會減少。
最后要提醒的是,兒童、青少年自控能力差,辨識能力低,是屏幕依賴的嚴重受害者。有科學家稱,長久依賴電子產品,會讓人腦內的神經連接發生改變,繼而改變人的注意力、思考能力、情緒乃至性格,小孩子尤甚。因此,家長一定注意減少兒童、青少年與屏幕親近的機會,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要偷懶、圖省事,讓孩子在寂寞、無聊時用屏幕來獲得快樂。(宋崇升 龐宇 作者單位:北京回龍觀醫院)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