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摘要:張群生愛上新聞寫作已經有近40年的光景。我高考落榜后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大隊部我認識了終生難忘的好朋友——《駐馬店日報》。因為愛學習的
張群生
愛上新聞寫作已經有近40年的光景。我高考落榜后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大隊部我認識了終生難忘的好朋友——《駐馬店日報》。因為愛學習的緣故,我經常愛看些報紙、雜志,那天偶爾發現一張駐馬店出的報紙,很稀奇地一口氣看完。當時的報紙四開小報,開設有農村比較實用的《平安新農村》和《通訊員園地》等欄目,我這個所謂的秀才一見鐘情,深深地愛上了這份家鄉報。除利用報紙上介紹的知識搞好科學種田外,還發揮我熱愛文學的特長,留心觀察收集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寫成小豆腐塊、火柴盒式的小稿子,郵寄到駐馬店日報社,誰知編輯挺照顧,不久我的名字便在報紙上出現,接著我又試著往省、地區廣播電臺、《河南農村報》投稿,偶見采用。報紙上有名,電臺里有聲,我這個“文化人”名聲在外。
1988年,鄉領導聽說后,派組織委員王圣賢到莊上找我,說是請我到鄉政府整材料。當時,我住著兩間低矮破草房,王委員在大隊支書陪同下,站在門外說了幾句話,就把我領到支書家,一同吃頓飯就帶著我去了鄉政府。當時沒簽什么合同,連工資多少都沒提。于是,我便成了“兩棲動物”,一邊種莊稼,一邊爬格子,剛開始寫些小東西,后來連工作總結、領導講話等大材料也壓到我頭上,還要照顧家庭,每天不加班就不正常,雖然苦點累點,但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領導交辦的任務如期完成,也就滿足了。這樣,我干了8年,由于表現積極、工作主動,不但漲了工資,還光榮入黨。
1996年底,為了孩子進城上學,也為了個人更好發展,我又應聘到縣農業銀行從事文秘工作,一個泥腿子登上國企,雖然是臨時工,但不能說不是一個飛躍。為了盡快進入角色,我這個門外漢刻苦學習、虛心請教,干中學、學中干,很快得到領導的重用,我一個人包攬了公文、新聞、信息、檔案、通信、收發等幾個崗位的活兒,由于表現積極,連年被市農行評為優秀信息員。后來,全省農行機構改革,我這個編外人員被分配到鄉鎮網點搞后勤,離開了文秘崗位,我總覺得不適應。
去年7月,50歲出頭的我毅然決定辭職。離開農行后,我重操舊業,應聘到縣民政局干起了老本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是50多歲的人了,一切從零開始,我一頭扎進書堆里、電腦里,攻業務、學法規,向同志們學習,向市民政局和縣宣傳部請教,向文友取經,使得寫作水平得到提高,半年多來,市級以上報刊發稿30多篇,僅《駐馬店日報》就發稿10多篇。文友戲稱我豁出老命了,我卻說,咱就是干活的命,不干急得慌。
回顧幾十年的新聞寫作經歷,我堅持干一行、愛一行,雖然沒有什么業績,但內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工資。這些年來,我“兩棲動物”的身份沒有變,現在仍然靠土里刨食,家里的幾畝地始終沒丟。當初雖然高考落榜,但上學無門腳下有路,雖然沒有進入高等學府,但“兩棲動物”的生活過得安然,過去的小茅屋,雖然沒變成“金鑾殿”,現在我在縣城也擁有自己的二手房,孩子們也都有了正式工作。
常言說,知足常樂。盡管日子過得清貧,偶見稿件采用,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回到家里,和小孫子“對陣”,更是享受無盡的天倫之樂。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