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基金發行“韜光養晦”:已有11只產品延長募集
摘要: 開年以來,投資者對于新基金的認購熱情依然不高,基金公司對于旗下產品的發行也在韜晦待時。
開年以來,投資者對于新基金的認購熱情依然不高,基金公司對于旗下產品的發行也在韜晦待時。對于不具備渠道、品牌優勢的小型基金公司而言,新基金募集資金相對困難,《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截至1月21日,又有2只基金產品發布了關于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公募基金歷史上發行失敗的基金已增至34只。
面對A股市場繼續調整、投資者認購情緒低落,基金公司的普遍做法便是暫時延長募集期,一來可以度過目前低迷的市場環境,二來在募集期內尋找合適的資金。截至1月21日,今年以來,已經有11只基金先后發布了延長募集期的公告。
11只基金延長募集期
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居多
新年伊始,基金延長募集期的消息仍不絕于耳:1月21日,泰達宏利基金發布了泰達宏利年年添利定開債券延長募集期的公告,把原本今年1月22日的認購截止日調整到今年2月22日;1月18日,華泰柏瑞基金發布公告稱,華泰柏瑞核心優勢混合基金原本將于當日結束募集,也將募集結束時間延長一周。
上述2只基金并非孤例,今年以來,已經有11只基金產品先后延長了募集期,幾乎平均每兩天有1只基金選擇延長募集期。而2018年共有187只基金有過延長募集的紀錄,平均每1.95天有1只基金選擇延長募集期。換句話說,今年以來新基金募集的冷熱程度幾乎延續了去年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4月底,嘉合睿金基金成為公募基金市場上首只發行失敗的產品后,此后類似情況還是偶有發生。2017年,先后有7只基金發行失敗;去年全年,共有25只基金產品發行失敗;今年以來,也已有2只基金發行失敗。至此,發行失敗的公募基金累計增至34只。
選擇延長募集期的11只基金,以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居多。其中權益型基金有5只,如華泰柏瑞核心優勢、新華家盈雙利混合A等,受A股市場長期調整行情影響,投資者對權益基金的認購情緒仍比較低落。另外,還有3只債券型基金延長了募集期,達宏利年年添利定開債券、國金惠盈純債A和富國德利純債三個月定開債券分別延長募集期到今年2月22日、4月1日和3月1日。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近期從多家基金公司處了解到,在今年發行債券基金應該會比較容易,目前基金市場對今年債券市場的判斷基本是延續債市牛市行情,多家基金公司均計劃在今年布局債券基金產品線。本報記者從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處了解到,今年債券基金的發行壓力相對而言較小,“機構資金對于債券基金的認購情緒也比較高漲,基金募集的難度也不會很大。”
2只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小基金公司產品發行承壓
今年以來,有2只基金發行失敗,相繼發布了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
創金合信基金發布公告稱,截至2019年1月14日,創金合信匯利純債三年定開債券基金募集期限屆滿,該基金未能滿足《創金合信匯利純債三年期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基金管理人將按照本基金基金合同第五部分“基金備案”中“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時募集資金的處理方式”相關約定辦理。
而在不久前的1月12日,格林基金就曾發布了格林伯盛混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截至2018年12月11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上述基金也未能滿足《格林伯盛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該基金在去年9月8日開始正式發售,截至募集期滿未選擇延長募集,而是直接宣布了發行失敗。
不難發現,對于新基金公司而言,即便其基金產品在去年的業績排名較為靠前,投資者也似乎并不認可新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證券日報》記者從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處了解到,目前該基金公司并非不想發行新產品,而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很難獲得銀行渠道的支持。
另外,在委外定制基金上,銀行已經越來越“強勢”,基金公司議價能力則相對處于弱勢。有基金公司銀行渠道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起步較晚,我們現在跟銀行的合作上的話語權也相對較低,新基金發行能夠募集的資金較少暫且不談,在合作上拿到的分成也很低,不僅如此,行業內還有資金方‘翻臉’的現象出現,對小型基金公司來說,臨時再去尋找資金的難度就更大了。”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證券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