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綜藝從“明星制造機”還原本來面目
摘要:楊超越,2018年春夏季從一場選秀類綜藝突圍,隨后攀至流量頂端的女孩,最近又引發話題了。繼登上《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年終特刊封面后,她再次成為封面人物。第一次,她與
楊超越,2018年春夏季從一場選秀類綜藝突圍,隨后攀至流量頂端的女孩,最近又引發話題了。繼登上《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年終特刊封面后,她再次成為封面人物。第一次,她與大法官沈德詠、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等人同被雜志選為“影響中國年度人物”;這一回,她和女排隊長朱婷、演員姚晨、作家蔣方舟等九名女性并肩,成為《人物》雜志的“2018年度面孔”。
當一個世俗意義的青春流量偶像,以相對正式、嚴肅的形式出現在年度盤點里,甚至被冠以“影響中國”之名,許多人不禁發問,“她憑什么”。口氣里有諸多不解。大眾一邊感慨命運有著諸多可能,一邊對她的“一夜爆紅”持有一定反感。相比楊超越這樣依傍某個綜藝節目、依靠不斷炮制娛樂話題、依仗綜藝造星流水線升騰而起的“明星”,大眾顯然更樂見、更欽佩實力與努力并存的人物。
可惜,有些時候事情會脫離想象,楊超越并非一個人。從近兩年大火的《創造101》《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等網綜,到熒屏上始終有著收視熱度的《快樂大本營》《奔跑吧》等娛樂類綜藝,一種變相的“成功學”在漸漸蔓延。上綜藝等于流量裂變,上綜藝等于新歌新戲宣傳,上綜藝等于捧紅新人、翻紅舊人,上綜藝等于號召粉絲購買代言商品……種種公式似乎屢試不爽,哪怕內容類似、各種指質不斷。
人們看到的是,新戲進入宣傳期了,劇組整隊到綜藝節目露個臉,插科打諢末了喊一句“票房大賣”“收視長虹”;某經紀公司要捧新人了,那就送到綜藝節目里先刷個臉熟吧,賣萌賣乖賣慘甚至賣丑都行,但求讓人難忘;而哪位明星最近擔憂自己沒熱度了,那也上綜藝走一遭吧,這邊廂節目剛播,那邊廂微博熱搜話題已經蓄勢待發。總之,有些娛樂類綜藝已經喪失了它們本來的面目,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明星制造機”,淪為與“唯流量論”“唯收視率”“數據造假”“天價片酬”等一系列問題捆綁的“幫兇”。
由此,大眾追問的“憑什么”,不僅是拋給流量明星個體的,更是拋給節目本身的——什么樣的綜藝可以既達到博君一笑的目的,又能讓人在感到“有意思”的同時還感覺“有意義”呢?
不妨回頭,看看國內綜藝節目的起點。在那個演藝界不與流量為謀的年代,央視播出的《綜藝大觀》《正大綜藝》都可謂“全民節目”。老百姓欣賞演員才藝的同時,常為倪萍的暖心點評熱了眼眶;觀眾跟著外景主持人贊嘆“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同時,也牢牢記住了翁倩玉演唱的節目主題曲《愛》。再往后,上海電視臺制作的益智類綜藝《智力大沖浪》等等,都在百姓參與、新奇有趣、可看可玩之間做到了完美平衡。那些節目詮釋了寓教于樂的含義。
事實上,觀眾已經用實際行動澄清了他們收看節目時“娛樂至上”的相關誤解。《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綜藝有個共同特點,都是“干貨”前置、淡化演員。放下了對明星的迷信,這些節目不僅集體走紅,還闖過了“一季不如一季”的所謂綜藝魔咒。甚至,節目中涉及的知識點、趣味點被全國各地的老師收錄進課外閱讀材料中,推薦給學生們。
雨果曾說:“當我們笑的時候,內心深處應該是仁慈的。”綜藝不必拒絕娛樂。但娛樂類綜藝要追求高級的笑、能予人身心愉悅的笑,當務之急就是要從“明星制造機”的變形中還原本來面目,讓人們在娛樂中感知向上向善努力進取的價值導向。若繼續無節制地放大“一夜成名”效應、追逐明星與流量、放縱粉絲經濟狂歡,恐怕真正得益的只有贊助商,輸了的很可能是平臺自身聲譽以及熒屏外、客戶端上的花樣少年。
責任編輯:k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