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測定恒星年齡誤差僅3%—5%
摘要:原標題:新技術測定恒星年齡誤差僅3%—5%天上的星星有多老?多年來,天文學家測定恒星年齡的誤差甚至超過20%。但美國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的科學家近日提出一種新的恒星
原標題:新技術測定恒星年齡誤差僅3%—5%
天上的星星有多老?多年來,天文學家測定恒星年齡的誤差甚至超過20%。但美國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的科學家近日提出一種新的恒星年齡測定技術,誤差僅為3%至5%。
一個星團中的恒星幾乎同時產生,而星團中的白矮星則是恒星死亡后的殘骸,新技術正是通過測定星團中白矮星的年齡推斷恒星的年齡。之前的方案則是對星團中不同恒星進行觀測,在赫羅圖(恒星的光譜類型與光度之關系圖,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上,確定恒星脫離主星序的拐點,進而根據恒星演化模型,推算出這個星團的年齡。
新技術需要測定白矮星質量、表面溫度及其大氣中是否含有氫或氦。表面溫度可以根據白矮星的顏色和大氣成分來確定,氦和氫代表了輻射散熱的速度。質量是測定其年齡的關鍵,也是需要突破的難點。
歐洲空間局“蓋亞”衛星提供的數據為此提供了關鍵支撐。“蓋亞”通過測量銀河系中大約10億顆恒星的位置和徑向速度來制作銀河系3D地圖,并準確地測量了星際距離。研究人員利用其中白矮星與地球的距離數據,加上亮度,來確定白矮星的半徑,再根據恒星質量與半徑比最終確定其質量。最后,通過計算出星中不同金屬元素的豐度,研究人員可以進一步確定這個天體的年齡。
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物理和天文學教授馮·希佩爾表示,該方法仍處于初步研發階段。但它非常有前景,研究團隊希望最終能測定“蓋亞”數據庫中所有白矮星的年齡,這可以大大提高我們對銀河系內恒星形成的認識。在考古學中,人類使用碳年代測定法來確定各種物體的年齡。宇宙也是如此,對于今天的天文學家來說,不能不了解銀河系不同部分的年齡。我們已經掌握了測定天體年代的技術,但并不精確。(胡定坤)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