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縣脫貧攻堅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經驗在全市推廣
摘要: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領跑美麗鄉村建設劉仁忠 文/圖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市委副書記李寶清,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等在綠源蔬菜基地觀摩。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市委副書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領跑美麗鄉村建設
劉仁忠 文/圖
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市委副書記李寶清,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等在綠源蔬菜基地觀摩。
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市委副書記李寶清,副市長劉曉文,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等在農機合作社與社員交流。
市委副書記李寶清,副市長劉曉文,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等在重病托養中心觀摩。
敬老院里似花園。
貧困村新貌。
美麗鄉村別墅群。
12月26日,全市脫貧攻堅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汝南召開,主要觀摩、推廣汝南縣抓重點、破難點,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先進經驗。市委書記陳星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作工作部署,市委副書記李寶清主持會議,副市長劉曉文出席會議。會前,朱是西、李寶清、劉曉文帶領各縣區主要領導和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實地觀摩了汝南縣脫貧攻堅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
汝南縣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汝南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動員全縣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縣累計減貧7萬余人, 1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89%。特別是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在8月份的全省半年考核中該縣排名第三;交通扶貧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全省農村垃圾治理和鄉鎮公廁建設現場會在汝南召開;“五位一體三結合”電商精準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經典案例推廣。
抓好三個落實 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汝南縣圍繞脫貧摘帽的目標,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強力推進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一是盡銳出戰抓好責任落實。實行“四個書記”一起抓、“五項機制”一起動和“四個同獎同罰”,建立“1+5+11+12”的扶貧作戰指揮體系,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四個班子一把手和縣委副書記分包五大片區協同推進,11個專項工作組專班推進,縣委常委分包12個深度貧困村駐村幫扶,縣委書記帶頭遍訪所有的貧困村,鄉鎮黨委書記走訪所有的貧困戶,村黨支部書記走訪所有農戶,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每周“五天四夜”駐村幫扶,5700多名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常態化幫扶,形成了“縣有指揮部、片有指揮長、鄉有責任組、村有工作隊、戶有幫扶人”扶貧責任落實格局。二是精準滴灌推動政策落實。聚焦“三因三缺”的致貧原因,完善幫扶政策進行精準幫扶。落實健康扶貧“五保四免三提高兩兜底”的政策,推進“互聯網+健康扶貧”分級診療項目建設,為4541名貧困人口辦理慢性病治療證,為4411名疑似殘疾人上門鑒定辦理了殘疾人證,縣財政為貧困人口全額代繳“兩險一金”,累計為貧困群眾看病報銷醫療費用2.15億元,全縣貧困群眾實現家庭簽約醫生全覆蓋;落實低保政策,12077名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累計發放低保金6173萬元;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累計發放貧困殘疾人兩項補貼3900萬元;建立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教育保障救助體系,累計發放各類教育資助金5745.2萬元,資助貧困學生92679人次;實施“危房清零”行動,全縣累計拆改危房1.8075萬戶,保障了群眾的住房安全;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投資1.547億元,實現貧困戶家庭安全飲水全覆蓋;實施“貧困村村村通動力電工程”,投資1.02億元進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解決了70個貧困村動力電不足問題,累計為低保、五保戶減免電費419.6萬元。三是黨建引領抓好工作落實。堅持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累計投入5000余萬元,重建和改造村室277個;實施村級活動場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設農民辦事不出村項目,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加強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抓鄉促村整體推進,逐鄉觀摩逐村推進;實施旗幟引領工程,開展樹“四面紅旗”創“標兵村”活動,命名標兵村5個、“四面紅旗村”127個,落實各項獎勵待遇,極大地調動了村干部的工作熱情;選派267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實現全縣貧困村和非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全覆蓋。102個貧困村配齊3人長期駐村工作隊;實施“黨員人才種子”工程,組織黨員人才領辦各類合作社,結對幫扶貧困戶脫貧;在每個貧困村建設2個以上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實現每個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在165個非貧困村每村投資30萬元建設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實現了非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在3萬元以上;開展無職黨員“一編三定”,服務脫貧攻堅;強化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管理考核,樹立鮮明用人導向,注重從扶貧一線選拔干部,激發干勁;堅持開展“扶貧路上以案促改”專項行動,把整治扶貧領域突出問題作為解決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大對扶貧領域工作作風建設的問責力度,率先在全市進行了脫貧攻堅專項巡察,對工作不負責任、履職盡責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查處,傳導了工作壓力。
破解三個難題 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堅持在脫貧攻堅中抓重點,破難題。在聚焦12個深度貧困村集中攻堅的基礎上,緊盯農村危房、產業增收和重度殘疾人脫貧三個方面的問題,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全力破解危房改造難題。按照“政府引導、農戶參與、科學實施、確保公正、應改盡改”的原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四類重點對象全部排查,建立臺賬。嚴把工程質量,召開全縣危房清零和危險房屋整治現場會,加強督導嚴格獎懲,實行“開工建設、竣工驗收,資金撥付日排名、日通報”制度,推動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的落實。政法四部門發布聯合通告敦促贍養義務人將被贍養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集中解決老人住房問題;堅持拆建并舉,組織鄉村兩級干部對危險破舊的閑置房屋予以拆除整治,改建成小菜園、小游園、小花園、小果園;實施“六改一增”,為貧困家庭添置家具、整治庭院、維修房屋。2016年以來,全縣共改造農村危房8477戶,實施“六改一增”5398戶,拆除整治閑置危險房屋4200戶,切實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二是全力破解增收難題。發揮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支撐作用,按照“縣有骨干企業帶貧、鄉有重點產業支撐、村有帶貧產業項目、戶有增收就業門路”的產業扶貧思路,圍繞“果、蔬、畜、工、機”五大特色產業,推行“2+N”產業扶貧模式,依托“縣級骨干企業、鄉村富康合作社”2個帶貧主體,拓寬“公益崗位安置、就業創業獎補、光伏電站分紅、扶貧車間分紅、種植養殖項目獎補”等產業增收渠道,做好“兩梳理、一對接、一協議、一兌現”,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2~3個產業扶貧項目,每個貧困家庭都有2~3個增收項目。依托蔬菜種植傳統優勢,在老君廟鎮、宿鴨湖街道、三門閘街道、板店鄉采取“村集體經濟+企業+貧困戶”的模式集中建設特色蔬菜種植扶貧產業園區;依托天康宏展有限公司、大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5+”模式集中發展優質生豬規模生產項目,建設優質生豬養殖基地;依托縣產業集聚區,集中規劃建設脫貧產業園,采取“縣中心工廠+村衛星工廠+貧困戶”的帶貧模式,引進服裝、箱包、手袋、藤編等來料加工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依托省農科院花生、油菜種植的技術優勢,在全縣范圍內集中發展優質花生、雙低油菜等油料套種模式;依托東官莊鎮、常興鎮、韓莊鎮、老君廟鎮花木種植的傳統優勢,建設10萬畝花木產業扶貧基地;依托汝南縣“農機跨區作業大縣”的品牌優勢,集中在宿鴨湖街道、古塔街道、老君廟鎮、三橋鎮發展農機專業聯合社,打造農機扶貧產業。通過一系列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全縣優質花生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花木種植達到10萬畝,雙低油菜種植達到8萬畝,林果種植達到3萬畝,蔬菜溫棚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優質生豬存欄量新增100萬頭,跨區作業農機達到8500臺,水產養殖年產量達到3.9萬噸。全縣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4.26億元,惠及14097戶貧困戶;累計開展各類扶貧勞動力技能培訓243期6168人;全縣扶貧車間安置貧困戶就業2485人;開發公益崗位安置貧困戶就業13058人;累計發放務工就業獎補資金2805萬元,發放縣內產業帶貧獎補資金1325萬元;100個光伏電站帶貧5095戶,發放收益金1290萬元。三是全力破解特困人員兜底難題。堅持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聚焦五保、低保、重度殘疾人等貧困群眾中的特困群體加大幫扶力度。投入2800多萬元,高標準提升改造20所農村敬老院,集中安置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入住。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全縣“1+15”醫養結合的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可入住456人,目前已經入住310人,安置貧困家庭150人就業,助力391個貧困家庭實現脫貧。建立“五位一體三結合”電商扶貧模式,線上線下聯動建立村級“金雀愛心購”扶貧超市、電商平臺和愛心美德超市212個,安裝扶貧智能自動售貨機180臺,通過收益分紅帶動803名殘疾貧困戶增收,戶月均增收210元,最高達420元。
實施五項工程 全面提升群眾獲得感
汝南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重要舉措,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廁所革命”為突破口,堅持政府主導作用與群眾主體作用相結合、市場運作與“三方共建”相結合、重點突破與統籌推進相結合、人居環境整治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實施五項工程,全面提升群眾的獲得感。一是實施農村垃圾綜合治理工程。投資1.187億元對貧困村、非貧困村進行“五凈一規范”村莊環境整治工程;投資3900萬元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招標引入重慶新安潔公司,采取“公交站點式農村生活垃圾直運模式”,構建了“定時發車、定點收運、自由上下、終點導向”的作業閉環,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的“及時清掃、及時運輸、及時處置”。按照村莊3至5戶一個、街道50米一個的標準,配備240升垃圾桶4.8萬個,同步配置各類環衛車輛130輛,農村環衛保潔人員2900名,保證了農村垃圾日產日清。二是實施農村改水改廁工程。按照“試點先行、集中推進、提標擴面”的思路,通過財政投入和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廁所革命”。通過競爭性談判,縣政府與縣屬企業金鵬管業公司合作,采取企業出資、群眾出資、政府補貼 “三方共建”的模式,由企業負責材料供應、設備安裝、技術支持,群眾自愿申請改造,改造驗收合格后,縣財政給予補貼。全縣鄉鎮政府所在地建成二類標準以上公廁28座,村莊建成三類標準以上公廁321座,建設農用三格式化糞池式衛生廁所1.6萬個。同時,在每個鄉鎮選擇一個自然村進行村莊污水管網試點建設,以示范村、示范戶為引領,鼓勵群眾主動參與改廁改水,全縣累計鋪設農村污水管網26萬米。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農村改廁推進會,決定全面推廣改廁經驗,用3~4個月的時間,率先完成全縣17萬農戶的改廁任務。三是實施坑塘溝渠整治工程。按照“水清流暢、堤岸整潔,無暴露垃圾、無水面漂浮物”的標準,對鄉村河道、溝渠、坑塘內及周邊積存垃圾、秸稈廢棄物、畜禽糞便、水面漂浮垃圾進行全面清理,同步開展清淤工作,消滅黑臭水體。因地制宜,對坑塘、溝渠進行加固美化,養魚植藕,種樹種花,提升景觀效果。全縣累計整治坑塘9260個,清理河道587.9公里,清運垃圾、雜物5萬余噸。四是實施鄉村道路路域環境整治工程。按照創建“四好農村公路”示范縣的標準,投資13.5億元,建設農村公路2249公里,全縣貧困村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客車率100%。同時,積極開發村道養護員公益性崗位1760個,人均月增收600元。堅持高標準整治路容路貌,按照縣、鄉、村道每側路肩寬度3米、2米、1米的標準進行了全面培護,疏通道路邊溝、培護路肩1026公里。加強公路文化建設,打造路域文化宣傳長廊,繪制公路文化宣傳圖片,創新建造驛站式農村公路服務區6個,設置城鄉公交候車亭140個,“暢、潔、綠、美、安”的道路通行環境基本實現。五是實施森林汝南建設工程。以創建森林城市和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為契機,大力推進生態廊道建設、鄉村綠化建設、農田林網建設、城市綠化建設、國家儲備林建設,縣鄉村道路全部按照邊溝外側30米、20米、10米的標準,實施通道綠化。 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投資10億多元,新增造林面積2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0%。
責任編輯:dr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