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七公報》發表背后的博弈
摘要: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始終是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大障礙。中美建交談判時,中方向美方嚴肅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為了不影響中美建交大局
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始終是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大障礙。中美建交談判時,中方向美方嚴肅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為了不影響中美建交大局,根據鄧小平提議,雙方同意把美售臺武器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留待建交后雙方通過談判解決。1982年《八一七公報》就是這次談判的產物。
曾任駐美大使館一秘的廉正保參加了《八一七公報》前半段的談判工作,親歷了中美在解決售臺武器問題上的博弈過程。
?1984年4月28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美國總統里根,希望美國不要做妨礙中國大陸同臺灣統一的事情。
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
中美建交后第二年,即1980年,美國依據國會制定的《與臺灣關系法》繼續向臺灣大肆出售武器。中方為此同美方進行嚴正交涉,堅決反對美國這種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
1980年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里根在競選中為了撈取選票,發表了許多親臺灣、破壞中美關系的言論,提出了在北京設立大使館,在臺北設立領事館的“倒聯絡處方案”,甚至公開引用美國同時承認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例子,鼓吹“兩個中國”或“一個國家兩個政府”。他還揚言,如果當選,他將根據《與臺灣關系法》恢復美國同臺灣的“官方”關系,大打“中國牌”。
里根的言行引起中國政府的嚴正關注。1980年6月,《人民日報》接連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倒車開不得”,并表示中方在臺灣這個原則問題上決不妥協。
里根的言論也引起美國國內主張維護中美正常關系人士和美國學術界的批評。 里根在受到批評后,擔心其言行對競選帶來負面影響,決定于1980年8月派副總統候選人布什來華與中國領導人接觸。
鄧小平與布什的會談
8月22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布什,駁斥了里根的言行和布什的解釋,指出:我們對里根先生最近一個時期發表的一些政見和共和黨的執政綱領感到不安。不管你們哪個黨執政,都涉及中美關系是停滯、前進還是后退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歷來闡述的觀點是,中美關系是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其他問題不能代替。并請布什向里根轉達中國政府四點正式立場:一、中國政府希望中美關系發展不停滯,更不能后退;二、不管美國1980年大選后哪一個黨執政,中國政府評價和判斷美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和對外政策,都將把對中國的政策視為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因為這是一個全球的戰略問題;三、如果共和黨競選綱領中對中國政策部分(其中包括對臺灣的政策)和里根先生最近發表的有關言論真的付諸實施的話,這只能導致中美關系后退,連停滯都不可能;四、如果以為中國有求于美國,以至一旦美國共和黨競選綱領中的對華政策和里根先生發表的有關言論成為美國政策付諸實施,中國也只好吞下,那完全是妄想。
里根執政后變本加厲
1980年11月,里根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接著,臺灣的國民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收到請柬,出席定于1981年1月20日舉行的里根總統就職典禮。中方就此與美國進行嚴正交涉,明確表示,這是制造“兩個中國”,如果蔣彥士真的出席這個典禮,中國大使柴澤民決不出席。美國作出讓步,由駐華大使伍德科克通告中方,已經抵達華盛頓的蔣彥士已因病“住進了醫院”,肯定不會出席里根總統的就職典禮。柴澤民大使這才接受美方邀請,代表中國出席里根的就職典禮。
里根入主白宮后,堅持向臺灣出售更高一級的武器。美售臺武器成了當時影響中美關系的最為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方面也在重新審視和反思“一條線”的“反霸統一戰線”政策和對美關系,決定逐步進行調整,同美適當“拉開距離”。
1981年5月,由于荷蘭向臺灣出售潛艇,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降格為代辦處。中國將這一決定通告了美國。
1981年6月,美國國務卿黑格訪華,黃華外長同黑格進行會談。黑格說:戰略全局是大車輪,臺灣問題是大車輪中的小車輪,大車輪應該繼續影響和制約小車輪;美國今后仍要為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黃華說:向臺灣出售武器,不是小車輪、小問題,而是大車輪、大問題,是影響兩國關系和戰略全局的大問題,希望能引起你們的嚴肅注意。
16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黑格,接受了美國副總統布什的來信,并就如何保持中美關系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發表了意見。他指出:擺在我們面前的最敏感的問題還是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現在臺灣海峽形勢很平穩,有什么必要不斷向臺灣出售武器?這樣的問題涉及中國最大的政策之一,就是要統一祖國、解決臺灣問題。
中方向美方提出兩點要求
1981年10月22日,包括美國在內的8個工業發達國家和14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墨西哥坎昆舉行南北最高級會議。中國總理和黃華外長借同里根總統出席午宴的機會,就美國售臺武器問題,直接向里根和黑格交涉,建議雙方就此舉行正式談判。中方向美方提出兩點要求:一、美國應明確承諾,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售給臺灣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方面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平;二、美國應明確承諾,在規定的同樣期限內出售給臺灣的武器逐年減少,以至最終完全停止。
坎昆會議結束之后,10月29日,黃華外長到華盛頓對美國進行訪問。禮賓司通知我從北京直接去華盛頓參加這次訪問。黃華與黑格會談,繼續討論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中方向美方再次表示了中國政府在祖國統一問題上的立場。中方指出:中國歷來反對任何外國出售武器給臺灣,因為這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在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于1981年9月30日宣布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幾條方針政策之后,外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就更沒有必要、更沒有道理了,這樣做只能增進中國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的困難。美方表示:美國不能接受中方提出的在規定期限內停止對臺軍售的要求;在中國實現統一之前,美國將繼續執行“謹慎、克制、有選擇地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美國預期此后出售給臺灣的武器的性能和質量都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平,對臺灣的飛機更換也將如此處理。雙方同意就美對臺軍售問題進一步會談。
中美就售臺武器問題談判
1981年12月4日,中美就美售臺武器問題在北京進行談判。中方代表是章文晉副外長,美方代表是美國駐華大使恒安石。恒安石在第一次會上說,他預期售臺武器不超過卡特時期水平,但每年會有所不同,時高時低。12月11日,他又告訴我方,美國政府將非正式通知國會,將向臺灣銷售價值6000萬美元的零配件。我方對此提出強烈抗議。只是在美方作出三點解釋和保證后,我方才沒有采取更嚴厲的措施。這三點是:一、這批軍售是坎昆會議前向臺灣承諾的;二、只是零配件,不是武器;三、今后數月內,即中美談判期間,不再向臺灣進行新的軍事轉讓。
1982年1月,負責遠東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霍爾德里奇來北京,同我方進行了三天會談。霍爾德里奇說,希望中美雙方現在進行的武器談判能達成協議,最后發表一項內容較為廣泛的公報,包括美售臺武器的一系列原則,也包括雙方對國際問題的看法,按《上海公報》的格式,在下月底《上海公報》10周年時發表。他還向我方打招呼說,里根即將發表同臺灣聯合生產F5E飛機的聲明,但他已決定不提高臺灣飛機的性能,不向臺灣提供任何新型飛機。我方對美同臺灣聯合生產飛機問題表示不滿。
霍爾德里奇訪華后,我方于1月22日提出了解決美國售臺武器問題的第一個聯合公報草案,核心是:美售臺武器逐步減少,直至在一定時期內完全停止,在此以前在售臺武器的數量和性能上不能超過卡特時期的水平。草案只談售臺武器問題,不談其他問題。1月25日,美方提出他們的第一個草案,2月15日又提出第二個草案。美方草案回避了作出的售臺武器承諾,而又把售臺武器與我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掛鉤。談判陷入僵局。4月6日,恒安石送來里根總統給鄧小平的信,要求派副總統布什來北京會談。我方同意。
5月8日,鄧小平副總理會見布什。布什解釋:“美國不同意承諾一個停售的日期,并不意味著它要求今后無限期地向臺灣繼續出售武器。”鄧小平指出:《與臺灣關系法》侵犯中國的主權,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是中美關系中的陰影,是潛伏的危機;在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現在再搞《與臺灣關系法》,不是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嗎?如果兩國關系中的這個疙瘩能夠解開,將對全球戰略有利。鄧小平讓布什轉告里根總統,美國領導人應承諾,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并終止向臺出售武器,承諾的方式可以商量,公報的措辭可以研究。
7月13日,恒安石向鄧副總理面交里根總統的信,并提交美方新草案。里根在信中表示,要他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終止向臺出售武器極其為難,但他不謀求執行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也不會無限期地向臺灣出售武器。美方的新草案除寫入里根說的這兩點外,還表示,美國預期在一段時間內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以至最終導致最后的解決。
《八一七公報》中的美方承諾
中美雙方繼續就美售臺武器問題進行談判,逐段討論公報草案。雙方在逐段討論中的爭執在于:一、我方要求將解決美國售臺武器問題與《上海公報》《建交公報》中雙方確認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直接掛鉤,美方反對;二、美方要求將其解決售臺武器的承諾與我國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同題的政策直接掛鉤,我方反對;三、關于美方解決售臺武器的承諾,我方力爭盡可能明確,美方則力爭盡可能含混;四、我方力爭在公報中盡可能列入以后接觸、協商的條款,美方竭力反對;五、美方力爭在公報中盡可能列入中美在國際問題上的共同看法和發展雙邊關系的合作愿望,我方則堅持突出售臺武器問題,少談國際問題和其他雙邊關系問題。結果是雙方互作妥協,于8月15日就公報全文達成協議,于8月17日發表,簡稱《八一七公報》。美國在公報中就對臺軍售問題向中方作出三條承諾: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供應的水平;準備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
1982年8月17日,鄧小平會見恒安石時指出,在公報中美方承諾逐步減少售臺武器,當然不能每年只減少一美元。公報說“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我們理解一段時間應該是有限的,不應該推向遙遠的將來,而且最后的解決只能是停售,我國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不是對任何人的一種承諾,不能曲解為美國售臺武器的前提。恒安石說,公報是持久的,美準備完全忠實地執行公報。
《八一七公報》是解決美國售臺武器的公報,但又不僅僅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公報,它并非僅僅因售臺武器而起,它的意義和作用也不限于售臺武器問題。公報說,美國政府“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政策”,這三個“無意”都是較之《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更為明確的承諾。
(摘自《縱橫》 廉正保/文)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