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文化源于汝南梁祝
摘要:□劉仁忠 牛志華 文/圖發生在西晉中晚期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起源于汝南縣境內梁祝鎮,迄今約有1700年的歷史。梁祝故事影響巨大,綿綿千載,廣
□劉仁忠 牛志華 文/圖
發生在西晉中晚期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起源于汝南縣境內梁祝鎮,迄今約有1700年的歷史。
梁祝故事影響巨大,綿綿千載,廣為傳頌,成為勞動人民追求崇高愛情的真實寫照,是一首響徹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千古愛情絕唱,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
有關“梁祝”的豫劇、曲劇、墜子書、山歌調等,唱遍中原大地;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使人們在這一千古愛情絕唱面前為之傾倒。
出汝南縣城天中門,往南15公里左右就是梁祝鎮(原馬鄉鎮,馬姓較多故叫馬鄉鎮)。這里正在修建的梁祝公園記錄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
梁山伯,字信章,西晉汝南郡梁崗(今汝南縣和孝鎮梁崗村)人氏。祝英臺,又名九妹、九弟,西晉汝南郡祝家莊(今汝南縣梁祝鎮祝莊)人氏。女扮男妝的祝英臺前往紅羅山書院求學,途中與梁山伯相遇,兩人一見如故,遂義結金蘭,同往求學。二人書院同窗三載,情同手足,但山伯竟不知英臺是女兒之身。后經師娘挑明,山伯前往求婚,卻被告知英臺已強許馬家。山伯歸家后一病不起,百藥無治,臨終前囑咐家人,將其葬在馬鄉(今梁祝)北官道旁,以能看到祝英臺出嫁時的情形。
祝英臺被逼嫁到馬家時,花轎行至官道旁梁山伯墓前,英臺下轎哭祭山伯,撞柳殉情。因梁祝沒有結婚,馬家又沒將其娶到家中,不愿收葬,當地人就把其葬于官道東側,與梁墓隔路相望。當地群眾傳說,后來從兩墓中分別飛出黃白兩只蝴蝶,黃蝴蝶是梁山伯變的,白蝴蝶是祝英臺變的,馬文才死后變成了花蝴蝶。黃白兩只蝴蝶總是形影不離,花蝴蝶總是追逐在后。
“梁山伯、祝英臺,埋在馬鄉路兩沿。”“日頭出來紫靄靄,一雙蝴蝶下山來,前面走的梁山伯,后面跟的祝英臺。”這些歌謠在當地可謂婦孺皆知。
汝南梁祝遺存遺址保存最為完備:梁山伯故里——今和孝鎮梁崗村,梁家老宅、碓窯、井還在;祝英臺故里——今梁祝鎮(原馬鄉鎮)祝莊;其結拜地——曹橋;共同就讀的紅羅山書院;共同栽植的銀杏樹;其老師鄒佟夫婦的合葬墓;梁山伯墓、祝英臺墓;一步三孔橋等。
汝南保存著梁祝故事的原生狀態,梁山伯、祝英臺墓分別葬于道路兩側,這很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撲墳、化蝶乃后來演繹的結果。
汝南縣最具故事發生地的物候特征,當地民謠中唱道:“走一洼,又一洼,洼洼里頭好莊稼。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高不低是芝麻,芝麻地里帶打瓜。”梁祝鎮(原馬鄉鎮)周圍有古陸地留存的痕跡,這里高洼不平,秫秫(高粱)、芝麻、棉花、打瓜等植物自古就在這里廣泛種植。
從故事傳播的風物圈來說,恰好以汝南為中心向南至浙江、廣西、云南,向東北至山東、遼寧,向西北至甘肅。汝南自古為中原重鎮,名門望族眾多,加之梁祝墓之間的那條路自古為中原要道,后為京漢官道。隨著晉、宋、元、明、清多次中原士族、百姓南遷,梁祝故事遂遠播江南。后又有唐、宋、明、清幾代分別定都今開封、西安、北京,王公貴族和百姓紛紛回遷,西北、東北再度繁榮穩定,梁祝故事北傳至甘肅、山東、遼寧等地。
從民俗上講,汝南梁祝等地至今還有農歷七月十五向梁祝墳送白燈籠的習俗,祝、馬兩姓不通婚在當地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后。
梁祝的籍貫和求學攻書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文學作品多認為在汝南縣,對殉情埋葬地也多認為在汝南縣更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學者錢南揚、顧頡剛、馮沅君、黃樸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說應發生在地點相對集中的地理環境中,方圓不過百里,人物不過二三,僅此而已。應以河南為中心,漸次向風物圈周圍擴張開去。
當代專家認為,晉代汝南郡的士族大姓因八王之亂等原因,知識分子、名門望族、商賈等四處逃亡,梁祝的愛情故事隨著遷徙人群傳遍浙江、山東、江蘇、四川、安徽等全國多個地區。
汝南不同時期大量的文人筆記、文藝作品、民間傳說均不乏梁祝結拜、下山、訪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節。400年前誕生的駐馬店市地方劇種羅卷戲里,就有梁祝攻書、化蝶的劇目。僅“十八里相送”這一情節中出現的70余種風物、景物、器物、植物、動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觀和中原物產。
梁祝化蝶的情節是梁祝的同鄉、中國志怪志異小說的鼻祖、新蔡縣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才有的。東晉時期新蔡人干寶家距梁祝故事誕生地不足百里。同時有姓氏專家認為,考證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晉永嘉之亂時南遷錢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產生于那個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認“晉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之所以流傳江蘇、浙江一帶,是西晉元帝渡江,汝南大戶隨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帶進江浙一帶的。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汝南縣加大對梁祝故里的保護、開發、宣傳力度,創作了戲劇《梁祝情》并榮獲省“五個一工程獎”,舉辦了梁祝郵票首發式,連續舉辦了兩屆規模較大的梁祝文化藝術節和全國書法大展,印制了《今日汝南》《千古絕唱出中原》等宣傳品,組織梁祝故事傳承人進行說唱、講述,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專題片《千古絕唱出中原》曾半年時間內在各頻道播放,產生很大影響。 汝南后來居上,成為梁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或缺的成員。2005年,中國民協的各位專家在汝南評審認定期間深入汝南的梁祝鎮(原馬鄉鎮)、常興鄉、和孝鎮一帶,實地考察梁祝遺存遺址,認真查閱有關資料,詳細聽取了民間傳承人的講述、說唱,廣泛了解當地民風民俗。經過充分論證,專家們一致認為汝南具有梁祝故事發生的原生性、遺存遺址的完整性、群眾基礎的廣泛性、民風民俗的延續性等特征,認定汝南為“中國梁祝之鄉”。2003年,“梁山伯與祝英臺”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在汝南舉行。2005年,汝南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梁祝民間傳說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祝牌坊
在建中的梁祝公園
三孔橋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