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需要職業精神嗎?
摘要: 今天的父母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對養育孩子的科學規律認識不足,就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在什么都求快的今天,父母要放平心態,學著擁有一份慢養的勇氣。父母的職業精神,第
今天的父母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對養育孩子的科學規律認識不足,就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在什么都求快的今天,父母要放平心態,學著擁有一份慢養的勇氣。父母的職業精神,第一是覺醒,第二是不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第三是在生活里成全親子彼此之間的成長;目標感強、學習能力強、善于團隊合作、會溝通、有界限,是父母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要有清晰的價值觀和目標
在上瀕教育創始人、首席教育專家蘭海看來,“所有不被外界感染焦慮的父母都是有定力的,外部的沖擊再大,也不會失去清晰的目標和內在的自信。”她認為,清晰的目標就是育兒的價值觀,比如明白孩子進入社會以后,除了學習成績,還需要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父母的職業精神就是對準目標來做教育規劃和教育選擇”。
《父母必讀》雜志主編惲梅用“看見生活、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見趨勢”來描繪她心目中的良好教育生態環境。“教育不僅僅發生在學校和課外班,也發生在父母每時每刻跟孩子接觸中的一言一行,廚房、客廳、臥室都是教育的場所,父母的生活態度是對孩子的一種無形的支持。”
“價值觀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導向,就像開車要明確方向和目的地,要知道到哪里去。”作為一個15歲男孩的母親,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事業部主任郜云雁說自己沒養孩子時特別有信心,養育兒子的過程卻“一路連滾帶爬”,不斷經歷覺醒、學習和成長。她認為家庭教育也可以像學校管理那樣,明確自己的價值觀、路線圖和工具箱。“我和先生在培養孩子的閱讀力、運動力、自然力和人格力上達成了共識。比如運動方面,兒子從小學開始跑步,6歲在操場跑6圈,7歲7圈,8歲8圈,10歲開始跑一萬米。多年來,晚飯后全家運動,兒子沒的選擇,逐漸就養成了習慣。出生時才5斤多的兒子如今差不多一米八,身體非常好。家庭教育最難的是身體力行,父母自己要先做出來。”
在陪伴、合作、學習中共同成長
“每一代父母都在盡其所能幫助孩子,這是恒久不變的。如果說給父母這個職業一個清晰的定位,我認為是陪伴。”惲梅把父母定位為積極陪伴者而不是掌控者,目標是跟孩子更好地相處,激發孩子所有內在的動力,最終使他能自在、自如、自立、愉悅地走在世界上。
父母需要看清孩子的成長需要什么,然后給他匹配力所能及的資源,蘭海說:“千萬不要攀比、較勁。有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都能堅持用一種特別好的狀態生活,他們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陪伴。他們給孩子的力量就是‘不管你在外面考多少分,回到家里永遠有一盞燈亮著,永遠有一杯水在等你,家就是家’。這些孩子身上的力量不是源自外部,而是來自父母這種有力量的、溫暖的、有格局的陪伴。”
“父母的職業精神還體現在有定力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方向,確定目標就不被干擾。”郜云雁說,兒子對外界的變化和壓力非常敏感,所以她每個月帶兒子去心理老師那里進行一次心理建設和情緒疏導,“希望他從小就知道人有情緒問題去看心理醫生是正常的,就像去醫院看牙一樣。”除了兒子喜歡的樂高機器人,他們基本上沒有報其他的課外班。“因為我們觀察和評估兒子的學習情況,覺得他沒有‘吃不飽’或‘嚼不爛’的情況,應該更多幫助他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不是送到培訓班去‘惡補’。”
從“見招拆招”變為提前預防
惲梅認為,要系統地看待家庭教育,超越快餐式的見招拆招解決方案,“不能簡單地告訴父母這做對了、那是錯的,而要共同搭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推動父母對自我的認知,給父母賦能,賦予他們力量。”
在惲梅看來,提前預防還體現在改變思維方式,要兼顧科學性與藝術性。“科學就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藝術就是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技能,營造家庭氛圍,除了學習,還能跟孩子討論一些有趣的話題。”惲梅舉例說,有些父母是文盲的家庭也能培育出自立、上進的孩子,說明父母沒有過多地干擾孩子的成長,在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和營造良好家庭氛圍上找到了平衡的度,而不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外包出去。
蘭海說:“父母這個職業永遠沒法辭職,必須充滿情感,又要講求理性。就像一個員工在職場要有目標感、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既懂得合作又有界限,也可以設想一下,丈夫、妻子和孩子的目標一致嗎?父母有學習的意愿嗎?家庭關系是合作關系嗎?家人之間有界限嗎?”她認為,父母控制孩子,就是孩子控制父母,幾乎很難看到合作的關系。
“這是一個販賣焦慮的時代,媒體、商家、資本市場都在炒作焦慮。”蘭海打比方說,“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和健身,已經從解決問題、見招拆招的時代進入提前預防的時代,父母也要思考到底應該用什么樣的視角、格局去看待孩子的成長方向和教育規劃,而不是拼命買學區房、找好學校,把教育外包給培訓機構、最厲害的專家、最牛的學校,成長是不可以外包的。”
對于服務外包,有的父母陷入一種不相信自己的集體無意識,過度依賴培訓機構,實際上自身的很多力量沒有被調動出來。“父母接納孩子的程度和接納自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不能接納孩子實際上是不能接納自己。焦慮的父母往往覺得自己不成功,就會不自覺地擔心孩子未來不成功;當父母對自己滿意的時候,往往更容易接納孩子。”郜云雁特別提醒父母要警醒自己的控制欲,“父母控制孩子,往往是不自覺地用孩子去彌補自己成長過程的創傷,表面上看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通過控制孩子滿足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楊詠梅)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