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場重頭戲演繹改革開放40年
摘要:11月的第三個周末,上海美琪大戲院上演了國家話劇院的原創劇目《船歌》。三周前,同一個舞臺上演出的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經典之作《于無聲處》。前者,是為了紀念改革開放
11月的第三個周末,上海美琪大戲院上演了國家話劇院的原創劇目《船歌》。三周前,同一個舞臺上演出的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經典之作《于無聲處》。前者,是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而創作;后者,誕生于1978年,在過去40年里幾度復排。兩部話劇,作為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演出,共同演繹了改革開放40載春秋的故事。
軍綠挎包、大哥大、小洋裝……滿含時代記憶的道具烘托著劇情,一下子把觀眾拉入過往40年的回憶中。從“三轉一響一咔嚓”“馬達一響,黃金萬兩”,到“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動的臺詞體現了不同年代的特色。《船歌》的創作來源于現實,離不開主創團隊過去一年多在深圳、廈門、汕頭、珠海等地的采風。
《船歌》編劇劉深說:“對于這部劇,我并非故事的創作者,而是生活和歷史的記錄者。”比如,該劇的主人公梁海濤,其原型就是一位漁民出身,并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奮斗成功的企業家。
參與《于無聲處》多次排演的導演蘇樂慈說:“今天能夠再次上演這部劇,一方面證明我們的改革開放還在繼續,另一方面能讓年輕人記住過去的歷史,知道我們國家走過的路。”
戲里戲外,個人命運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于無聲處》編劇宗福先,因戲與藝術創作結緣,從一名工人轉型為職業編劇。回憶起從前創作的過程,他很感慨:“這部戲真正反映了民心民意,文藝創作永遠需要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宗福先說。
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在評價《船歌》時表示,戲劇必須引領時代精神,為時代精神立言,為民族文化立言。在改革開放40周年這樣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節點,需要我們推出一部不愧于時代的精品,來紀念這個偉大的時代,書寫我們正在經歷的傳奇,歌頌不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
責任編輯:k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